6月6日下午4時許,華為收購港灣一事終于在兩家聯(lián)手發(fā)出了新聞稿之際塵埃落定。
不出意外,此刻,任正非應該是舒了一口氣。也許有人認為,任與李是早有預謀,聯(lián)手演出了一場戲。先不管臺面下如何,就臺面上的演出而論,任是打了一場漂亮的戰(zhàn)役。曾經的“背叛”、曾經的“威脅”,都已經化為收購過程中的一次次快意了吧。
就臺面上的表演而論,有人說:“任忒狠了點”,可是,這是就道德層面而論的事,就規(guī)則而言,任的每一招都是那么干凈利落,直奔七寸而去,讓人無法不佩服,想必李一男也是同樣的心態(tài)。輸就輸個心服口服,沒什么。而任之所以能達到如此之境界,也是因為先有情先有愛先有全然的了解與信任啊。
收購新聞出臺之后,筆者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一位出身自華為、堪稱港灣原老的一個朋友。據他介紹,一年前,也就2005年5月,那時,港灣正在醞釀上市,做上市前的一切準備,當然,這也是投資方—華平的意思。這個時候,李一男在“華、港”沖突那么多次之后,第一次給任正非寫了一封信,意思就是高掛免戰(zhàn)牌。可是,任正非沒理他,于是,當港灣萬事俱備準備上市之際,9月2日,一封信件由華為送抵港灣法務部。要求港灣公司盡快解釋對華為多項產品的知識產權侵犯問題,如若不然,不排除訴諸法律。于是,港灣上市泡了湯。
隨后,阻礙西門子收購港灣,自己拋出高價讓華平動心,這一系列的動作對華為以及任正非而言,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港灣是我的,我不會讓任何人得到他,要想修理他,也得我來。
其實,作為了解港灣整個發(fā)展歷程的記者,從臺面上的信息而言,是李一男自己先壞了規(guī)矩。說好了代理華為的產品,為什么要發(fā)展自己的品牌?就算是發(fā)展自己的技術與產品,為什么從華為“偷”來那么多的帶著技術的人才?在打客戶的初期,為什么讓自己的人不說清楚是港灣,而讓客戶還以為是華為的人,直到簽合同時,才發(fā)現已經換了“港灣的天”。如果你是任正非,你會不會生氣?
最讓任正非不可小看的就是李一男對技術趨勢的把握。在港灣發(fā)展的五年多時間里,港灣至少有三次在技術領先的層面上威脅過華為,這更是讓任正非惡氣累積的原因。其實,任正非一開始并沒有想把李一男置于死地,那么,在什么時候,任正非開始動了“殺機”呢?
本周一早晨,筆者的朋友也就是港灣的原老,也可以說是華為的原老,從華為處得知,上周,華為就在內部傳達了收購港灣的消息,并在高層的會上,華為放出話來:“對港灣的管理層絕不會客氣。”
李一男會不會回華為,這是目前業(yè)界猜測的焦點。港灣的人基于對李一男多年的了解,認為李不可能回去,“回去干什么?”我倒是認同這種說法。因為筆者采訪過一次李一男,握手時的手綿軟無力,看人時的眼神飄忽不定,而在平時工作中,因為媒體說了一些他不想聽的話就大發(fā)雷霆于是把報紙摜在市場宣傳人員腳下的事例經常發(fā)生,這些舉動與傳說中的任正非的風格相去甚遠。這樣的人,能接任正非的班嗎?
未來,無法預期,李一男的去向是事件事情中最引人關注的點。港灣的人說了:“李一男不可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