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六部委,將協力優化創業投資企業的發展環境,包括減少投資機構的應繳稅費——只要年投資回報率低于20%,就可以申請減稅
坐了無數次的飛機,高健智還是頭一回碰到這樣的事情——10月24日上午,由于飛機“燃料不足”,他被迫改乘另一架從沈陽到北京的航班,這讓他足足晚了一個半小時,才回到北京。
高是北京財富匯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執行總裁,是一個生長在臺灣,卻對內地了如指掌的創投人士。由于忙著尋找和洽談投資項目,他頻繁往來于北京、天津、上海、山東、四川、貴州、遼寧等多個省份。行程的耽誤,自然讓時間成本昂貴得他心情不太愉快。
不過還好,沈陽之行的收獲,多少能抵消些許不愉快——除了在幾個煤礦項目上取得進展外,他還在沈陽召開的“振興東北投資高峰會”上,獲得了一些有關風險投資政策的消息。
仍盼細則出臺
按照高健智的投資預算,公司2006年投資總額將達10億元人民幣,其中90%用于產業投資。“5億元將被用來投資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其他資金將分別投資天津、山東和遼寧等地的開發區企業。”
在“高峰會”上,沈陽市常務副市長趙長義說,為鼓勵創業投資企業北上投資,沈陽將對投資失敗者,按照實際的損失額給予投資補償,并探索建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還將由財政、銀行、擔保機構組成再擔保基金。
但高對于這一消息,似乎不太樂觀,在他看來“關鍵是后續的實施細則,具體怎么落實,就怕沒有了下文”。
其實,自從今年3月1日,由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頒布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以來,高就一直在盼《辦法》中提到的支持政策細則出臺,但是到現在已經半年多了,“還是不見蹤影”。
他從“內部人士”處聽說,許多新的政策都在“研究”之中: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正在研究和論證針對創業投資企業的稅收政策方案;發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創投引導基金設立與運作的指導意見;保監會在研究推進保險公司投資創投企業試點的具體思路;證監會在研究證券公司開展創投業務的管理規定;此外,人民銀行也在研究允許創投企業通過債券融資增強投資能力的發展思路等等。
其中,將在近期出臺的稅收新政策是,減少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機構的應繳稅費。更具體的消息則是,只要創業投資機構每年的回報率低于20%,就可以申請減稅。
“因為雙重課稅,一般會直接導致創業投資收益率下降幾個百分點,這既不符合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原則,也會阻礙投資項目的運作。”
高說的雙重課稅,是指除了他所投資的項目需照常納稅外,他們公司也要從投資收益中再繳納所得稅。現在他所投資的十多個項目,多數為IT、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收益率一般不低于20%,平均回報期在3年左右。
依然存在擔心
當然,對于鼓勵創投企業發展的配套措施,高健智非常歡迎,但他現在擔心的是,一些非市場化的鼓勵手段,尺寸如果掌握不當,反而不利于項目的運作。
“如果真的對投資失敗者給予補償,那還是不是風險投資?要知道,在其他國家,可沒有哪個政府,敢對風險投資給出這樣的承諾。”高擔心,這會扭曲風險投資自身對項目的判斷,使得風險投資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招商引資”。
之前,高曾與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美國德同創投等聯手,設立了一只規模為5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以中關村中小高科技企業創業融資為目標。即便是“民辦官助”的性質,實際上還是“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招商資金”。
最近,高健智又和天津濱海開發區合作成立了兩只基金——濱海新區高科技基金和中國基礎設施基金。前者為10億元,主要投資濱海新區高科技企業,后者則達50億元規模,主要以港口、各類不動產等基礎設施大項目投資為主。
他的投資理由,是濱海新區已劃作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在這里,很多事情能夠“特批特辦”。當然,他也聽說了濱海新區擬建立三板市場的消息,盡管“現在還沒譜”,但對于風險投資來說,“仍然還是一大利好”。
巨大投資前景
從事投資管理14年,有7年內地投資實踐和管理心得的高健智說,如今在內地做投資,就好比“開著高級轎車在鄉間土路上行駛”,好的項目還是很難找。
通常,他單個項目或企業的投資額度為300萬~5000萬元人民幣,“可以選擇以美元或者人民幣的方式投資”。
但要成為他的投資對象,企業必須滿足一些條件,例如總資產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并成立超過2年;財務報表要經過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審計;還要有專業機構撰寫的商業計劃書。
他另外的投資原則,是“不單獨發起一個項目或企業投資”,公司將作為發起投資者或跟其他基金投資者共同對項目或企業進行投資。他的宏偉目標,是成為中國管理基金數量最多、最專業、收益最高的中國創投公司。
現在高覺得,最大的投資風險,是“每個企業創業都很有個性”,他的體會是,企業總是心太急,相處起來往往很困難,“畢竟進行財務管理、提供重組咨詢和融資計劃、提升企業溢價,都需要時間。”
不過,高健智發現,隨著內地經濟改革的深化,很多地方政府,對投資的需求及投資落地后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轉變,加上高新技術產業對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稅收增長的貢獻有目共睹,很多地方都以大力發展高新產業作為經濟拉動力,這讓他對今后的投資“很有信心”。
當然,這種信心,也來自于數據支持。在創業投資比較發達的國家,創投機構的年投資額,一般占到當年GDP的1%左右,按照平均投資周期為五年的標準計算,未退出的創投資本余額,大致占前五年GDP平均規模的5%左右。
參照這個標準,2005年中國創業投資機構的當年投資額,應該達1800億元,前五年的累計投資額則要達到7000多億元。但實際上,2005年中國創投機構總的投資額,僅為117.57億元。
最近,高獲得的最新預測數據是,2006年,中國風險投資總規模有望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0億元。
“下周,我將飛往貴州,與貴州省發改委洽談成立風險投資基金,開發當地資源、礦產和醫藥等項目。另外,在四川成立的10億元規模的旅游文化基金,其中的1.5億元,也已經到位。”說到近期的投資項目,高健智剛下飛機的那種不愉快,已經蕩然無存。
相關搜索
關鍵詞:中小企業
義烏推出“小商品指數”
從10月22日起,眾多小商品批發商、采購商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天天關注的數據又多了一種——義烏·中國小商品價格指數。
“義烏指數”最早是2005年9月,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視察義烏小商品市場時提出的。歷時1年多的編制和論證后,“義烏指數”于10月22日出臺。包括7個價格指數,兩個市場景氣指數以及若干單獨監測指標指數,以全面反映義烏小商品價格和市場景氣活躍程度。
義烏價格指數的基點為100,以2006年7月的商品平均價格為基價,每周發布一次周指數,每月發布一次月指數。而景氣指數每月發布一次,基點為1000.單獨監測指標指數則不定期發布。
這些指數采樣范圍覆蓋1006細類的代表商品2448種,每個細類確定代表商品3至5個。這些代表商品規格明確,上市周期較長,成交量較大,價格有波動,市場影響力較大,并在本類商品中有代表性。其價格信息由市場中的3000多家信譽良好的商戶提供。數據經過商位、采集員、各市場業務信息部和指數編制辦公室四級把關,經過九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經過審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現在,市場管理者已經力圖使用“義烏指數”了解和分析市場,以制定相應的政策。
“‘義烏指數’對于市場從業者而言,可以減少生產的盲目性。這樣可以間接平衡國際供需關系,在一定程度消除爭相低價出口的情況。”當地一位官員說。
而當地政府更希望“義烏指數”能夠增強義烏在全球小商品市場定價中的話語權。而義烏顯然已經初具這種資本。2005年8月,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被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譽 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市場的商品已出口到世界212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企業在義烏設立辦事處(代表處)615家,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名外商常駐義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