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福布斯》公布了2006年全球信譽企業200強的名單。中國本土的海爾、青島啤酒、伊利、聯想、上汽、一汽、德力西七家企業分別以25、68、96、127、138、171、181的排名榮登其中。專家指出,這標志著中國企業已開始在信譽力方面與國際主流正式接軌,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2006年全球信譽企業200強”評選項目由國際信譽研究院(Reputation Institute)發起,旨在對全球最大、最有影響力的企業作出信譽評估,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信譽企業之最。
據介紹,本次測評的數據收集從2006年3月1日開始,至4月30日結束,歷時兩個月。在此期間,國際信譽研究院對全球范圍內30000個在線消費者進行了訪問,他們分別來自六大洲的25個國家。受訪者只能對自己國家的企業作出評價。全球最大的600家企業被納入評選項目中。
對于各大企業入圍評估范圍,國際信譽研究院制定的標準是:它們是2004或2005年度的納稅大戶;它們是商業公司,而又不完全投資信托;它們不是嚴格的B2B商業公司;它們有足夠的公眾能見度,使消費者得以對其作出評價。
國際信譽研究院在長期的海量的全球性調研中發現,企業信譽正是源自于人們對自己熟悉的企業名字所能產生的各種情感反應——信任、尊重、欣賞、好感等。正是這四點構成了此次信譽評估的基本模型。因此,此次全球信譽評估從某中程度上也為在評企業的最高領導層提供了一份關于企業管理實效最精準的考核記錄。
此次評估開創了以企業信譽為評選準則的先例,對于普及社會與市場的信譽意識、確立以信譽為核心的市場競爭與發展新規則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評選結果自然不免讓人有些意外。比如,200強的排行榜不再由美國企業壟斷,只有一家美國企業卡夫食品 (KFT)躋身前十名。排名第一的是意大利面食生產商百味來(Barilla Holding)。
評選結果還顯示,食品生產商在受訪者當中最受歡迎。排行榜的前十名有三家都是食品生產企業。除了前面提到的意大利企業百味來(Barilla Holding)和美國企業卡夫食品(KFT),排名第8的是意大利巧克力公司費列羅公司,它就是Kinder出奇蛋的生產商。
除了食品公司,生產消費品的公司也大受受訪者青睞。丹麥的樂高控股公司就僅次于百味來屈居亞軍,瑞典的家具零售商宜家和韓國的手機生產商三星公司分別排第4位和第9位。
另外,全球聲譽最差的企業是美國的石油服務公司哈利伯頓,得分僅為21.86,它與日本的三菱汽車及瑞典的斯堪地亞集團成為僅有的3家得分低于30的企業。
國際信譽研究院主席福布恩博士介紹說,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企業排名一般都較為靠前,比如排第20位的印度TATA電信公司集團一貫是以慷慨著稱。另外,企業要想享有好聲譽,就應該與顧客建立密切聯系。由于小國家的大公司數目較少,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容易與顧客建立聯系,而正是因為美國的大企業太多,人們與之的近距離聯系相對較少,這也是美國企業上榜不多的原因之一。
國際信譽研究院(中國)院長潘少華博士指出,此次七家中國本土企業躋身前200強,說明它們的企業文化抓對了重點。但是,潘博士表示,對比各國的參評本土企業數和入圍200強的企業數,中國的情況并不樂觀。中國參評的本土企業有60家,只7家入圍。而印度參評的本土企業只30家,有6家入圍。表現最突出的丹麥和意大利。丹麥的參評本土企業是20家,入圍12家;意大利的參評本土企業只10家,卻有9家入圍。
由此,潘少華博士強調,在當今這個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時代,質量相差無幾,品牌大肆泛濫,企業僅僅依靠這兩者超越競爭對手已經非常難。事實上,企業信譽在今天已經超越品牌,成為了企業新的競爭力。而信譽競爭的目標就是服務于企業的相關利益者,構件和諧共存的環境。這正是中國企業要大力投身的重點。
國際信譽研究院成立于1997年,總部設在紐約,是一家研究和咨詢組織。它依托國際一流商學院,在歐、美、亞、澳25個國家運營,客戶群體包括3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000多家地方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