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放創造中外資銀行共贏格局
2006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又將在這一天寫下濃重的一筆。今天起,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將全部取消,中國入世承諾的金融業全面開放已經到來。面對外資銀行的大舉進入,對中資銀行來說,面臨的是戰爭的硝煙還是磨合后的共贏?
作為監管層的代表,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副主任鄧智毅、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段繼寧日前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競爭合作并存的雙贏格局
上海證券報:全面開放是否意味著外資銀行的長驅直入?您認為這種開放會對中資銀行產生多大的沖擊?
段繼寧:我認為全面開放對中資銀行目前來講不會有很大程度的沖擊。首先,我們的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是突然一下就開放。過去5年來,不少中資銀行已經感到了競爭的壓力,并且明顯提高了改革步伐。
大家現在看到的競爭方面比較多。但除了競爭,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還進行了很多的合作,包括業務、股權等方面的合作。這對于剛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起步的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大多數都是百年老店,有著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
另一方面,競爭是肯定會增加的。但是這種競爭帶來的影響也是比較積極的,會對中資銀行的改革起到促進作用。給我們的銀行動力,讓他們盡快提高自己。
鄧智毅:其實從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之后,這種競爭和合作的關系就已經開始并存了。因為這兩類機構有天然的互補性。外資銀行需要中資銀行的全國網絡和人民幣的資源,中資銀行也需要外資銀行在海外的網絡和外匯的資源。所以這種資源的互補性,最終決定它們的合作會大于競爭。
金融業對外開放將雙向進行
上海證券報: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加快中資銀行“走出去”的步伐?您認為目前中資銀行“走出去”還有哪些障礙?
段繼寧:沒錯,開放應該是雙向的。既要向外資開放,又要“走出去”。之所以現在外資進來的多,我們出去的少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們的企業“走出去”還需要一個過程。銀行追隨客戶,很多外資銀行是追隨他們的客戶來到了中國。所以當我們的企業越來越多“走出去”的時候,很自然就會帶動我們的銀行來跟隨他們。而我們的企業“走出去”剛剛起步。
第二個原因,我們加入WTO之前,沒有機制讓我們行使對等的權力,不能要求別人。但是加入WTO之后,我們已經有了這個權力。
鄧智毅:應該說過去國有銀行有自己的硬傷,巨額不良資產沒有消化、公司治理沒有改善、資本充足率是負數……這樣的話,人家就有很多理由可以拒絕你。這兩年改制以后,資產剝離、注資……整個國有銀行的形象有一個很大的改觀。
從現在外資都爭先恐后來入股看,說明他們對于中國銀行業信心的增強。在這種大的背景之下,國有銀行“走出去”的底氣更足了,腰板更硬了。
段繼寧:為了讓中資銀行“走出去”,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WTO每年都會審議成員國貿易政策,在審議到跟我們有利益的地區時,我們都會提出我們的要求。另外,在WTO多邊的談判中,我們也提出要價,要求取消哪些限制,為我們中資銀行“走出去”創造更好的條件。
國有商業銀行求“神似”尚存一定差距
上海證券報:唐雙寧副主席曾經用“形似”和“神似”比喻國有銀行改革,您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要達到“神似”,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努力?
鄧智毅:唐副主席的比喻很形象。這兩年我們集中國家的財力,把國有商業銀行中的工、中、建、交等四家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并不是說改制上市就意味著改革已經完成了,確實還要把內部的體制機制轉化作為一個重點,特別是上下聯動問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目前來說總行的公司治理框架都已經有了,但是跟國外的銀行全方位比起來,還存在一定差距。總的來說還是要苦練內功,主要是通過公司治理改革來實現。銀監會專門發布了公司治理改革指引,包括“大十條”和“小十條”的改革內容,這是公司治理全面改革的綱要,是在劉明康主席親自指導下,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經驗,總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實踐提煉出來的,目的就是讓這些銀行通過國家注資、財務重組方式所獲得的發展能力可持續,通過標本兼治,由“形似”達到“神似”。
當然,大的改革策略和方向上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銀監會的銀行改革重點是“抓兩頭、促中間”,一頭是國有的大型商業銀行,因為它們占了份額的50%-60%以上。另一頭是農村信用社,因為它規模也比較大,多達幾萬家機構。促中間就是中小商業銀行的改革。
競爭重心或向金融欠發達地區延伸
取消地域限制 中外資銀行加快爭奪區域市場份額
上海證券報:您認為未來外資銀行主要在哪些領域會與中資銀行形成比較激烈的競爭?
段繼寧:轉為法人銀行之后,他們肯定會從事全面的人民幣業務。所以我覺得可能未來與中資銀行的競爭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是地域的競爭,以前人民幣業務只能圈定在25個城市,地域限制沒有了之后,會在更多的地域出現競爭。
第二是對客戶的競爭。可能對低端和高端客戶都會有,但是高端的可能會多一些。因為從外資的特點來講,他的網點有限,不可能是做所有人的,就算我們不設100萬的門檻他們自己也會設一個門檻。
再就是會有產品的競爭。雖然外資銀行的產品非常豐富,但是因為我們的開放是逐步的,還有些產品我們不能做,所以在中國市場可以從事的產品都是差不多相同的。所以可能在服務上還要拼一下。另外還會有一些人才方面的競爭。
至于零售還是中間業務,我覺得沒有明顯的區別,我覺得都會有的。
上海證券報:您覺得會不會向金融欠發達地區延伸?
鄧智毅:中外資銀行對中間業務和高端客戶的爭奪將越來越激烈,特別是在東部地區和金融客戶云集的沿海城市。進入的結果會使中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的同時,中外資銀行的對象,可能會從高端向中低端延伸。
中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還是在人民幣業務方面,人民幣業務會成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一個業務增長點。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步開設一些零售業務部,來開展個人的零售業務。
段繼寧:我們下一步也是鼓勵外資機構到中西部、東北等等這些地區相對金融落后的地區。從導向上講,我們有一些優惠的政策,引導他們向這些地區延伸。
優惠政策包括:優先審批,按正常是要排隊處理的,但是如果在上述地區的話,可以插隊。目的就是要加快速度。
對人民幣業務申請方面,我們有幾個條件,開業三年,連續兩年盈利、審慎性條件。在考察連續兩年盈利的話,如果是一般情況下,要考核這間分行連續兩年盈利,但是如果在中西部的話,我們是把所有的在華分行并表考核。因為在這些地區,頭兩年就達到盈利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在這個條件上有所優惠。這對外資銀行來說就非常容易達到。
上海證券報:這些政策是否已經產生了效果?
段繼寧:這些政策還是比較有效果的。我們曾經專門組織一些外資行去東北、中部和西部。他們去了之后,認為很有商機。并且這兩年,外資在東部和中西部設立機構的速度明顯加快。政策導向的效果很好。
鄧智毅:我覺得外資銀行還是比較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則合理布局。最發達地區的資金總量是一定的,所以發達地區的密集競爭,會使得它的綜合收益率降低。而欠發達地區金融的需求與供給,都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反差,反而能夠體現他的優勢,存在一些商機。再加上相關優惠政策,成本會比較低,綜合收益率反而不低。
所以我覺得只要政策到位,外資銀行還是會按照政策導向來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