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銀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備受關注的一年,銀監會針對銀行業機構的論壇與培訓不斷,為中資銀行大力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打下基礎。
我們知道中資銀行利潤多來自存貸差,隨著利率自由化進程的推進、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進步,從資本市場的融資具有成本低的特點,這獲得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大企業脫媒狀況越來越嚴重,逐步轉向銀行以外的融資方式。
所以銀行對小企業信貸氣氛濃厚的現象不足為怪,由于宏觀調控,銀行對于房屋貸款和個人貸款降溫,發展小企業信貸已成為銀行的戰略需要。
小企業融資仍存問題
近日,上海銀監局金愛華處長在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2007投融資高峰論壇上,發表了銀監局對中小企業政策導向的演講。
她表示銀行的經營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盈利模式單一,仍存在貸款客戶和行業集中,銀行在與大企業客戶交易的過程中處于弱勢,貸款談判往往迫使銀行讓步,銀行在交易上放松了對大客戶的資金管理,使信貸處于風險中。這也使得銀行喪失了對廣大中小企業放貸和獲得交叉銷售利潤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銀行應加快戰略調整。
從銀行角度看,沒有建立完全適合小企業融資的制度體制是根本原因,銀行認為企業信息不夠透明,信息不對稱,無足夠的資產提供擔保抵押。銀行制定的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方案也有諸多不合理之處。銀行主要從限制進入條件,加強擔保,集中審批因素來考慮,過分強調風險控制,信貸門檻仍然較高,貸款可獲得率仍然較差。銀行在經營理念上存在片面的追求,存在“貸大貸強貸壟斷”的傾向,在貸款的條件上進行集中審批,貸款的審批權往上提升,上升到分行,拖延了時間。在企業的評級標準制定上,企業的銷售收入、注冊資本,資產總額等規模指標上占得權重較大,能獲較好評級的仍然是大中型企業。在激勵和約束機制上銀行普遍用信貸風險責任追究制度,要求客戶經理對每一筆貸款追究到底,面對風險客戶經理將被扣金甚至下崗清查。
總的來說,小企業信貸對銀行綜合回報率低,銀行缺乏小企業定價模型,單筆金額小,周轉頻繁的特點使得大銀行對此不感興趣。
小銀行更熱心
銀監會在調研后,又根據國外先進小企業融資機構的有關經驗,在2005年出臺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2006年《商業銀行小企業授信工作政策指引》《進一步做好小企業貸款通知》《進一步做好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小企業違約信息通報機制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加強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去年,銀行的存貸比和抗風險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中小企業的業務上也有長足的進步,不過相對大銀行,小銀行對此更為熱心。
其中浦東發展銀行和上海銀行的中小企業業務,有較大特色。上海銀行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向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單筆不超過500萬元,期限在兩年內的小額貸款。國家開發銀行選擇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和上海浦東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為委托人,通過上海銀行以委托貸款的形式發放給科技型中小企業。該產品是國家科技部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最高兩年的部分貸款利息補貼,企業實際承擔的籌資成本較低。申請對象為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浦發銀行對于急需用款的中小企業推出標準抵押類授信,只要提供符合該行要求的不動產,可以抵押獲得三年期循環貸款,在提供資料完備的前提下一周內審批完畢,大大縮減申請時間。
民生、上海銀行、光大銀行等中小銀行已經成立了中小企業管理中心。建立了專業化團隊,獨立中小企業營銷。部分銀行成立小企業客戶經理專項基金,進行工廠化審批,在線審批,開發出短、平、快的管理機制。單個產品也漸漸演變成產品池,從資信證明、商業匯票承兌、用證開證等到進口信用證開證、進口押匯、進口保理;從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到商業承兌匯票保貼;從循環信貸到動產質押等一條龍服務。
信用貸款考驗銀行定價
小企業信貸在中資銀行中多為有抵押擔保貸款,這一方面是外部社會小企業信用評估機制的缺乏,也是中資銀行對于小企業流動資金,產品設備定價能力不足的表現。銀監會非常重視這一情況,為解決部分企業無抵押品無擔保的貸款難問題,金愛華處長表示銀監會已開始對銀行客戶經理進行培訓,使其在企業質量判斷上更加注重軟信息,鼓勵客戶經理從與企業老板的交流中判斷企業領頭人的信譽是否良好。
在這一方面外資銀行比我們更有經驗。作為小企業貸款業務為重點業務的外資銀行,渣打銀行有140多年的歷史,在全球56個國家有業務,其中20多個國家有小企業業務。近期其退出的無抵押信用貸款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渣打銀行個人銀行中國區總裁葉楊詩明女士介紹:“在產品定價上,我們銀行小企業信貸從五個方面考察小企業素質,首先考慮的是老板的經驗,他是否從事過這個行業,從業多少年,現在的行業是否與從前行業相關。第二是看其在行業中所出的成績如何。第三是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是新興產業還是已經成熟。第四是產品未來發展機會,被消費者認同的程度。最后才是有無抵押品。另外,渣打銀行內部有行業數據庫,這是從世界各國中整理測算出來的,這套標準也是客戶經理判斷評價企業的重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