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的十大死法
cye.com.cn
時間:2007-5-29 9:45:59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厲以寧 我來說兩句 |
|
 |
|
“死法”之四:“壓死”。在民營企業里面這種現象很多:盲目地擴張,貪多求大,不注重基礎建設,不練內功,內部管理混亂。雖自知效益低下,卻敢去大筆貸款,甚至不怕高息貸款,宣稱利潤等于貸款減掉利息。自己找來巨額負債,結果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孰不知貸款終歸是要連本帶利歸還的,最后,企業就被自己找來的巨額負債活活壓死。
“死法”之五:“憋死”。現金流是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現金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利潤更重要。在國外,尤其是資本市場,對現金流是格外重視的。而國內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往往忽視這一點,故而導致因為現金流中斷,而使企業在對外經營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內部財務卻難以為繼。現金流狀況的好壞是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另一口氣,雖然你還有資產,還有庫存,一旦現金流中斷,到頭來你還得宣布破產。
“死法”之六:“猝死”。由于企業過分依賴個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資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個人的判斷力出現偏差,或是個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業遭受重創,結果導致企業突然死亡。這也就是通常說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帶來的后果。一個成熟的企業,不論是從投資風險的角度,還是從對員工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角度,都不應該去冒企業可能毀于一旦的風險。
“死法”之七:“冤死”。這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受到政府調整,導致企業沒法干了,因為你這個行業政策性太強了,一旦國家政策做出不利于企業的調整,造成的后果就是企業的死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政企關系過于密切。
“死法”之八:“擠死”。市場經濟講的是優勝劣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是前有封堵,后有追兵,企業不堪擠壓,市場份額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越來越差。由于力量對比的懸殊,國有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雙重擠壓迫使你不得不退出某個行業,結果被“擠死”了。
“死法”之九:“老死”。有不少企業由于當家人的素質不高,眼光短淺,小富即安,缺乏遠大目標和長遠的眼光,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人才結構,那么這種企業的壽命肯定是不長的。但它有一個特點,它是慢慢地消亡,它的年齡雖然不大,但已經開始衰老了。發生老死現象最多的就是過去第一批和第二批下海的人,他們也掙了錢,但大都歷史很短;他們可能盡了力,但決不會想到要做世界500強。由于先天不足,決定了它的壽命就這么短促。
“死法”之十:“捅死”。這是由于企業管理不規范,處處違法,毛病諸多,授人以柄。一旦東窗事發,要么委曲求全,息事寧人,要么被人到處告狀,此起彼伏,結果三告兩告就被告垮臺了。這樣的企業即使再有遠大目標、宏偉抱負,由于自身不規范,也只能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