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戴爾會是下一個蘋果嗎?
導語:《福布斯》雜志網站今天發表分析文章稱,在計算機行業,謀生存并不容易。任何一家企業要想活下去,都必須證明自己能在失敗后東山再起:惠普曾經卷土重來,蘋果也曾逆境求生,現在輪到戴爾了。
裁員、裁員
自戴爾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2007年1月重新執掌帥印以來,戴爾已先后削減產品線并進行了裁員。本周一,戴爾公布了一項廣泛的業務重整計劃,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每年將節省30億美元的開支。
根據該計劃,戴爾計劃關閉德州奧斯汀工廠,并對金融服務部門進行戰略評估。這意味著一旦價錢合適,該部門將被剝離出售。此外,裁員行動也將持續推進,戴爾重申此前至少裁員8800人的計劃不變。在過去9個月中,戴爾已解雇了3200人。
本周三及周四,戴爾將在公司總部舉行投資人和華爾街分析師會議,屆時可能公布更多細節。戴爾目前面臨著巨大壓力:2月底,其宣布第四季業績未達預期:營收為6.79億美元,每股收益31美分,低于分析師營收8.117億美元,每股收益36美分的預期。從該消息公布至今,戴爾股價已下跌逾4%。
救命稻草:創新
但是,戴爾并不具備幫助蘋果和惠普扭轉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優秀的設計團隊。惠普和蘋果都曾借助設計創新走出了衰退的泥潭。蘋果在CEO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帶領下,推出了深受消費者喜愛的iMac及iPod等產品;惠普則在裁員及削減過剩產能的同時,投入大量資源,設計出輕薄的電腦,在競爭白熱化的PC零售市場搏得一席之地,并成功超越戴爾成為PC業龍頭老大。
與之相反,戴爾從未在研發上進行過大量投資。在截至今年2月的2008財年,戴爾研發投入為6.1億美元,略微超過全年銷售收入的1%。與之相比,惠普在截止1月的2008財年的研發投入為8.98億美元,約占銷售收入的3.2%;蘋果在截至去年9月的財年研發投入為7.82億美元,占銷售收入的3%。即使1998財年蘋果在銷售額大幅下滑,被迫削減成本的困境下,仍將銷售收入的5.1%投向了研發。
研發困惑
當然,僅對研發進行大量投入并不足令企業起死回生。Sun曾在網絡泡沫破滅后,斥數億美元砸向研發,但仍未能重振九十年代末期的輝煌。當然,戴爾并非一家毫無創新的企業:在過去幾年中,其推出了一批重量級的產品,包括全新系列刀片式服務器和超薄“XPS One”一體機。
但僅憑這些創新并不足以拯救戴爾。這也意味著,戴爾在奮力將產品推向零售渠道的同時,還面臨加大研發的重任。美林證券分析師杰夫·費迪卡洛(Jeff Fidicaro)在周一寫給投資人的報告中稱,預計戴爾的投入將在短期內“拉低運營利潤率”。此外,由于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危機,這些投入面臨打水漂的危險。費迪卡洛認為,“戴爾選擇在此時發力消費市場、打通零售渠道,或許不是最恰當的時機。”
要想讓受經濟衰退困擾的消費者掏腰包,戴爾還得從微薄的研發預算中榨取更多的創新,或者投入更多的新鮮資源。不過,當你向華爾街承諾要削減30億美元的成本時,這個任務就顯得愈加艱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