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任何一個節日,都或松或緊地跟消費聯系在一起,因為只要是節日就得聚會,還得有必要的物質產品、資金支持。這樣的現象在每年的“五一”、“十一”黃金周尤為明顯,但今年不同了:過去的7天長假轉化為3天的“半長假”。首先為此感到憂心忡忡的,就是各大商家。
新型的假日結構勢必導致新的營銷策略,而商家們面臨的第一個轉型后的“半長假”,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清明節”本意是祭祀的節日,其次是踏青,它含有一些“悲傷”的因素在內,如何將這類節日跟經濟掛鉤成為商家在推廣上的一道“門檻”。
實際上,是節日就要和經濟發生關系,如果一種節日和經濟不相關聯那才奇怪。經濟發展需要節日這個節點,從中國的節日文化看,每一個年份都由多個節點串聯,只有這樣,這一年才會過得有聲有色。相反如果一年中節日少得可憐,商機也沒人去抓,這一年就會過得平淡無味。對待清明節,如果非把它打上哀傷的烙印而不知道如何利用,就很可惜。
節日經濟和節日習俗都要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清明經濟”不僅要抓住,還要進一步延伸,抓住一切機會制造商機。現在,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社會各界都應好好研究如何挖掘新型假日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