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多重壓力,多數中小企業依然不愿放棄已有的陣地,并幻想獲得更多的外貿訂單,以擺脫國內生產資金不足的困境。海外參展或是追逐知名展會或是放棄參展 。
在歐洲主辦單位大幅提高的參展費用面前,中小企業越來越謹慎地選擇展覽會,不輕易流露參展意向。不少中小企業以前很有參展熱情,今年以來不再報名參展,對出國參展開始出現分化,呈現以下特點:
減少參展數量,只選擇著名的專業性展覽會,或成熟市場和地區。一些參展老客戶,以前一年要參加5—6個展覽會,但今年以來,只是有選擇地參加少量影響力大的展覽會,一般規模較小的展覽會不再涉足。
以前有大量的財政補貼,還可以帶產品開拓新市場,一般一年也就參加1—2次展覽會。現在面對新的經濟形勢,這些企業只愿意參加當地最有影響的展覽會,一方面鞏固老客戶,發展新客戶,一方面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保持原有的市場份額。這也衍生企業參展的另外一個重要現象——對展覽會的了解程度越來越深,對展覽公司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參展費用的成本核算越來越細,對參展人員的培訓越來越精,對展覽會的選擇越來越謹慎。
總的趨勢是,更加追逐參加世界著名的專業性展覽會,如法蘭克福消費品展、德國科隆五金展、法國巴黎面料展等;更謹慎地選擇展覽會,更大范圍地收集展覽會的信息,一旦覺得費用不可承受或有一定的困難,便毫不猶豫地暫停參展,以保住固有的一點資金積累。專家建議海外參展不能僅走接訂單的老路。
業內專家指出,對企業來說,海外參展更重要的是改變意識,在走出去之前就對“為什么要出國”、“出去了怎么辦”這些問題有過思考。萬萬不能還停留在出國就是接訂單的老路上,這樣只能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越來越低下,一直處在生產鏈的最低段并最終成為價格戰的犧牲品。
在國際展會上,中國中小企業還是會集體無意識地展現他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比如,中國的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還是喜歡單打獨斗,不太愿意和同行配合協作作戰。體現在展會上,就是同一展會,中國企業還大都以三個以上的展團出現,力量分散。在展位布置上,也各自為政,不太愿意形成整體風格。說到展位,中國的中小企業出國參展時,由于成本上的考慮,往往只會選擇9個平方米的標準搭建,而不太愿意做特裝。這就體現中國中小企業對自身形象和品牌還不是太重視,海外推廣的主要目的還是賣產品,而不是推廣品牌和形象。
總之,中國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任重道遠。同時,在海外拓展市場,參展只是第一步,在參展的同時,還要同時運用市場考察、電子商務、平面廣告等多種手段,才能真正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并且站住腳、扎住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