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創投異軍突起
2007年,我國本土創投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業績。
本土創投的崛起,表現在募資、投資、退出等各個環節,尤其在退出方面,更是拔得頭籌。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7年前11個月,我國共有92起創投支持的IPO退出。其中,本土創投為51起。一些本土創投還進入了集中收獲季節,如深圳創新投通過三諾電子、怡亞通、遠望谷、西部材料、科陸電子等的上市獲得高額回報。
清科集團研究員認為,本土創投的崛起得益于其明顯的本地優勢。本土創投本土化的人才戰略和管理模式、與當地政府良好的公關關系、對中國市場和行業發展的準確把握、與當地政府引導基金的密切合作以及國內資本市場IPO退出方面嫻熟的運作能力,都有利于本土創投獲得大量優質的項目資源,在與外資創投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尤其在國內資本市場進入牛市行情、大量企業開始轉向A股上市的背景下,本土創投的優勢更為明顯。
有限合伙制創投破冰
業內人士稱,2007年,通過新的制度安排,中國創投業發展將邁入新階段。
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于2007年6月1日正式施行,新法增加了有限合伙制度,明確法人可以參與合伙,極大地完善了現有合伙企業制度,直接推動了有限合伙制企業的產生,也為中國創投的制度創新奠定了基礎。
根據新法規定,有限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組成,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承擔有限責任。
今年6月,南海成長創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在深圳成立,成為新合伙企業法生效后國內第一家以有限合伙方式組織的創業投資企業。南海成長首期募資額為1.62億元人民幣。南海成長重點投資深圳市“創新型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的擬上市企業,在這個方向的投資不低于50%。
8月,全國第二家、長三角地區首家有限合伙制創投機構——溫州東海創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宣告成立,該基金由溫州樂清8家民營企業和1名自然人聯合成立,首期基金規模為5億元人民幣。此后,又有多家地區性合伙制創投機構陸續出現,形成了一定的投資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