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限塑令”當前,還是沒有一家超市愿意向記者透露自己每年消費塑料袋的確切數量和成本。
限塑令:中小企業或者倒閉或者轉型
廣東省包裝技術協會秘書長朱智偉說,這是因為塑料袋生產早已變成了一個薄利行業,無論是商家還是生產企業,都是依靠數量取勝,“生產量是一個企業的命脈,當然不愿意透露了。”
這位從事包裝材料行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說,其實大型超市使用的塑料袋質量標準相對比較高,每個省區市都形成了一兩家龍頭企業“壟斷生產”的局面。這些企業未來還要給超市生產符合標準的“厚袋”,因此不會受到太大沖擊。而且這些企業也有能力進行結構調整,轉行生產開發其他產品。
“但是很多小企業就不行了。這些小企業主要是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基本上都在農貿市場、街頭小攤上使用,很多不具備生產條件,有的甚至從垃圾站收揀廢舊塑料、工業廢棄物和醫療機構丟棄的塑料垃圾加工生產,‘限塑令’一下,只要嚴格落實,它們都得關門。”朱智偉說。
據了解,全國塑料加工制品廠家有6萬多家,廣東估計就有近萬家,其中很多制造超薄塑料袋的企業投資規模很小。但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會長符岸認為,塑料袋在塑料制品中占的比例并不大。
然而,記者走訪廣州多個塑料袋批發檔口發現,許多店里已經看不到超薄塑料袋的蹤影。一位多年經營塑料袋生意的店主說,塑料袋這個龐大的市場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主要以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廠家日子不好過,而生產超薄塑料袋并不占較大份額的中小規模廠家卻也一樣難熬。用廣州市恒豐塑料包裝廠負責人林先生的話說,“蛋糕還是那么大,但改為經營厚一些或者環保型的塑料袋的企業多了,大家的日子都過得越來越緊”。
危機和商機:消費者態度如何?
不過也有人對“限塑令”抱有希望,認為有危機才有商機。一個塑料袋批發商戶說,他就對轉型前景很樂觀:“超薄塑料袋是要被禁了,但還有編織袋、環保袋、布袋,難道這些就不是生意?”
這種樂觀情緒其實有不小的市場。有市場聲音表示,全國可降解塑料包裝品未來的市場需求量有望達200萬噸,將有400億巨大商機因此得以顯現。
一些解決思路甚至讓人覺得有耳目一新之感。有市場推廣意見說,既然環保購物袋的宗旨在于重復使用,這就意味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購物袋具有極高的流動性,商家可以出售購物袋的廣告權,從而大大降低成本和售價。
朱智偉說:“這些意見都很好,但取決于兩個因素——政府持續嚴格的落實監管措施,同時消費者真正改變觀念。否則超薄塑料袋將禁而不止。”
目前,廣東省工商部門已經明確表示,6月1日到8月1日將對生產、銷售塑料購物袋的經營者開展一次全面的集中清查行動。
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免費塑料袋最先從廣東零售行業流行到全國,還曾有媒體熱情地頌揚了這一“便民舉措”,稱其開啟了消費領域的新篇章。20多年后,中國百姓卻要開始考慮重新提起當年的竹編籃子和布兜了。
在家樂福超市門口,廣州市民儲德武說:“我想絕大多數市民還是愿意接受的,畢竟環保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