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游局局長:把旅游業作為災后重建的優勢產業
昨(4)日,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成都出席了四川旅游業重建規劃指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會議正式啟動了災后旅游業重建規劃的編制工作。會后,記者對邵琪偉進行了專訪。
旅游作為災后重建優勢產業有4點依據
記者
:旅游業作為災后恢復重建優勢產業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邵琪偉
:主要依據有4點:一是旅游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旅游業對許多產業或行業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帶動和促進作用。優先發展旅游業可以比較快地推動災后經濟社會恢復發展。
二是資源條件和市場基礎具有明顯的優勢。四川旅游資源豐富、知名度高、客源市場基礎好。地震雖然造成了旅游業巨大損失,但旅游基礎市場沒有受到大的打擊,因而旅游接待能力能夠較快恢復。
三是優化災區產業布局的客觀需要。受災地區大部分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發展傳統工業制約因素相對較多,發展傳統農業的帶動性和附加值相對較小,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是科學客觀的選擇。
四是國際國內都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泰國、美國等國家和我國香港、麗江等地在經歷特大災害后,統籌規劃,優先發展旅游業,都取得了成功。
有條件的地區可盡快啟動旅游市場
記者
:國家旅游局發出的“停止組團前往和途經四川地震災區旅游”的禁令什么時候可以解除?
邵琪偉
:我們要按照抗震救災工作的總體部署,堅持分類指導,在充分聽取受災地區政府和旅游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根據受災程度不同,分階段、分區域、分市場、適時開放旅游市場。對未直接受災的成都市區、峨眉山、蜀南竹海等有條件的地區,可盡快啟動旅游市場;對受災較輕、旅游接待能力未受嚴重影響的九寨溝等地,只要交通、安全等條件允許,能保證游客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也可以盡快啟動旅游市場;對嚴重受災地區,則要根據旅游基礎設施、接待設施的修復建設情況和游客心里預期恢復情況而定。
保留地震遺址要滿足兩個條件
記者
:有專家學者提出,要保留地震遺址。對此,您有何看法?
邵琪偉
:首先,地震遺址是否保留,必須要建立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地震、地質、旅游、文物等相關專家的論證,對那些能夠記錄地震災難,同時也能反映出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精神的遺址,可以保留下來,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延續民族頑強不屈精神的載體。還有,保留下來的地震遺址要有教育功能,通過參觀,游客可以學到一些避難的知識。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地震遺址的保留才具有意義。
另外,地震災害后會形成一些特有的、甚至是稀有的地質景觀,這些都是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從世界范圍來看,這樣的成功先例并不少。如果四川能對這些地質景觀加以合理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成為旅游恢復發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