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6月11日電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土地、電力等生產成本上升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化,加上我國中西部地區自身在承接產業方面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配套不足等問題,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出現一種新趨勢,由以往一味向北邊內陸地區轉移,開始向南邊越南、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轉移。
專家認為,面對珠三角產業紛紛向南轉移的趨勢,當務之急,應該采取啟動內需市場、完善產業配套、加強區域合作等方面措施,“挽留”東部企業,以便更好地優化我國產業布局、提升區域綜合實力。
宏觀政策趨緊使得珠三角企業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限制因素。“目前,國家在土地管理、項目管理和環境保護方面更加嚴格,造成一些產業轉移項目實施困難。”廣西壯族自治區黨校副教授申華林說。
作為中國—東盟合作的橋頭堡,近幾年來南寧吸引了大批臺商的目光。一些臺商直言,如果能夠提供用地和勞動力保障,企業落戶問題不大,但南寧市目前每年有限的用地指標無法滿足產業轉移的迫切需求。
“去年以來,我國對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進行了頻繁調整,政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主要依靠出口的加工貿易產業影響很大。對于我國吸引外資到中西部地區投資的構想,不少外資企業擔心國家接下來還會加大對外貿政策的調整力度而心存疑慮。”廣西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黎鵬說。
另外,目前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尚存在經濟基礎薄弱、配套不足、引導不力等因素,也制約珠三角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種種跡象表明,已經有不少東部企業為規避投資風險,到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考察甚至建廠。有數據顯示,越南已成為繼大陸之后臺商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到2005年臺商對越南累計投資接近80億美元,居越南境外投資第一位,近兩三年來,這種勢頭只會增加不會減弱。
針對東部加工制造企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新趨勢,一些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應從五方面入手“挽留”東部企業。
一是啟動內需市場。專家提出,生產成本優勢并不是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南亞抗衡的武器,我們真正的優勢是內需市場。如新疆,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潛力巨大的面向中、西、南亞以及俄羅斯的消費市場和其購買能力。作為中國-東盟合作橋頭堡和連結我國東中西部的節點,廣西也面對著亟待進一步開發的東盟市場和廣闊的大西南腹地。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建設。一方面要進一步打造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另一方面,要圍繞相關區域的規劃建設打造相互支撐的產業鏈。同時,加強培訓和引進工人、管理人才。
三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避免惡性競爭。申華林說,要制定經濟一體化聯動政策,打破各省區間的行政壁壘、市場壁壘和體制壁壘,制定實施包括金融交通、市場融合、信息共建平臺、人才自由流動的區域一體化政策。同時,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和有約束力的合作協議,這樣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區域內企業的綜合成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是通過機制創新改善投資軟環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曹云華認為,面對資本逐利而行的現實,各地政府要做的就是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筑巢引鳳,吸引企業前來投資設廠。另外,政府要實行政務公開、公平執法,提高辦事效率,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五是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實現國內轉移。目前,東南亞國家紛紛采取優惠措施招徠加工制造企業,我國也需要在用地、稅收等方面出臺相應措施,鼓勵企業實現國內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