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負債30萬的校辦出版社,到2007年發行碼洋超過16億(碼洋為總冊數乘以圖書單價)、總資產達到9.5億、成為排名中國第三的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近30年的發展軌跡可謂中國出版史上一個奇跡。“外研社的發展歷程可以講一整天。”昨日,在漢參加《新概念英語》推廣活動的于春遲說。
不到40歲的于春遲是外研社名副其實的少帥,2007年5月24日接掌帥印的他,一直是老社長李朋義的得力助手,迄今已在外研社工作了18年。
于春遲認為,外研社成功,關鍵在于抓住了時代大發展的機遇和正確的發展戰略,“現在外研社出版的英文圖書沒有一本不賺錢,即便是學術專著,讀者也很多。”
7年癡求“新概念”
在外研社的發展歷程上,有三個非常重要且十分鮮明的節點。
1979年8月外研社成立,只有七八個人,兩三間辦公室,借款30萬元,11年后,便迎來了飛躍發展的90年代。“那個時候,全國掀起學英語熱,但是相關方面的資料非常少,外研社舍得花重金購買重大項目的版權,注重對作品的定期修訂、重新整合,市場口碑逐步樹立。為了引進《新概念英語》,外研社前后花了7年時間。”于春遲說。
1990年,外研社向朗文公司申請引進《新概念英語》版權,此時該書已在全球不少國家得到英語學習者的認可和追捧,然而由于外研社實力尚弱,申請沒被批準。1995年,“癡心不改”的外研社前社長李朋義邀請亞歷山大來中國講學,再次希望引進。中國學生的熱情和李朋義的執著感染了路易?亞歷山大,他欣然應允。
兩年改編“新概念”
不過,外研社沒有簡單引進,而是要求對這套原是針對德國英語學習者的書進行改編。1997年,花費兩年時間改編的新版《新概念英語》完成,這套教材的圖書、音像制品面市即引起轟動,至今每年為外研社創造上億的銷售碼洋。
賺錢必須做精品
外研社良好的運作系統保證了“挑書”眼光的超前和獨到:1992年就成立了國際合作部,專門負責策劃、組織和實施與國外知名出版集團的合作事宜;1994年便建立全國第一個信息中心,現已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6個信息中心,為外研社及時掌握市場動態、英語學習者的動向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信息。外研社還善于利用免費培訓做宣傳,外研社投入了近億資金對全國大、中、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為外研社廣泛被校園接受奠定了良好的人脈基礎。
到了2000年,外研社加速擴張:和北京外語音像出版社合并,同時引進了數、百萬元的現代化錄音、錄像生產線,基本完成了出版物多媒體化、立體化的戰略構想。
于春遲說,英語市場非常廣闊也逐漸理性,每年都有不少的英語培訓機構開張或關閉,要打進這個市場,必須做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