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修行者所理解的少林文化推廣
25日下午,陽光一如往日,照射到少林寺的各個角落,少林寺的僧人們也像往常一樣,有的在習武、有的在念經、有的在坐禪、有的在守殿……
一位小沙彌走出佛堂,他告訴記者,他剛剛拜了拜佛,現在去演武廳研習少林功夫,他每天都在禪、武間修行,根本不知道有個“少林歡喜地”公司,也不知道“網上開店的事”,“不過我感覺,這個事情與我們少林寺僧人沒有什么關系。”這位小沙彌說。
位年齡較大的僧人說,他知道少林歡喜地公司“網上開店”的事,也不能理解外界就此事對少林寺的質疑,“少林歡喜地公司的行為與少林寺沒有直接關系,少林寺和少林寺的僧人并沒有參與,這家公司可能會把少林文化的精粹或僧人悟道、悟佛的一些智慧通過不同的方式和形式推向世人,但這也不可能影響到少林寺和我們這些僧人,我們照樣每天潛心念佛、禪修苦行。”
在少林寺,除了僧人,還有很多沒有出家的人,少林寺稱之為“做事的修行人”。他們出于對佛教的虔誠、文化智慧的追求,一心為少林寺做事。
延河就是在為少林寺做事的人,他1996年開始研究佛教,2003年4月皈依少林方丈釋永信門下,在少林寺潛心研究、挖掘、整理少林文化。
延河說,他雖然沒有出家,但他一直是按照僧人的要求來對待自己的,除了日常工作,誦經、坐禪也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在延河看來,修行無處不在,“我們在平時工作中的待人、接物也是修行,我們要時時刻刻關照自己,看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這本身也是一種修行。”延河說,在少林寺每天做著對佛教文化有幫助的事情,讓他感到很有自豪感。
在延河這個“為少林寺做事的人”看來,很多人誤讀了少林寺,比如此次“少林寺網上開店”一事,是少林歡喜地公司在做,操作者不是少林寺。
“少林歡喜地公司以現代經營模式來推廣少林文化,還是符合當代知識經濟的規律,并且每一項文化的推廣都是需要資本的,關鍵要看你的動機,佛教叫出發心,動機是向善的就好。少林歡喜地的目的就是推廣少林文化,不是為了盈利。”延河說。
在熱議聲中,少林歡喜地公司回應稱,開設網店就是為了讓沒有機會來少林寺的人,通過文字或實物來了解少林寺。
可以肯定的是,功夫愛好者無需像20年前那樣,為學少林武功千里迢迢地趕到嵩山腳下了。互聯網打破了地域局限,少林寺從嵩山“搬”到了淘寶網,“搬”到了二億多中國網民的身邊。
古老寺院全球化時代的“修行之本”
25日下午,在方丈室內,釋永信一邊為記者沏茶一邊指揮一個小沙彌處理一些寺院的事務,并不時從僧衣內拿出手機與外界聯系。在如今的少林寺,電腦、網絡、手機、汽車等現代化工具,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為僧人的修行、生活服務了。
10多年來,釋永信利用少林文化這一特殊途徑,先后率武僧表演團訪問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進一步開啟了少林文化的國際大門。
在經歷了少林功夫世界巡演、商標官司、開辦公司等試水后,釋永信很快融入了全球現代化的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提出了申遺,開辦網站,并要求僧眾學習英語和上網,還做起了與好萊塢合拍少林功夫劇的電影夢……少林文化的革新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釋永信的一個又一個的出世、入世修行行動,則在世俗的一片唏噓聲中變為現實。而少林寺的面貌也煥然一新,舊的廟宇被全面修復,新的廟宇氣勢恢弘,少林寺的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僧丁興旺,游客滿堂。少林寺迎來又一個鼎盛時期。
然而,在少林寺逐漸走向輝煌的道路上,釋永信依然很堅定,“禪”才是少林寺之根、之本、之追求,他的愿望是有朝一日少林寺能夠“禪師如林”。
在釋永信的計劃里,少林寺要發現更多的禪師苗子,還要建造一個條件更現代化的禪堂和一些閉關房,讓其在里面安心修行,而他們的衣食住行則都由少林寺供應。
“參禪是禪宗僧人修行的根本。”釋永信越來越多地提出這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