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個多星期前宣告關閉其所屬二十一世紀圖書連鎖書店36家門店之后,貝塔斯曼方面于上周末再次宣布,終止其中國書友會的經營,這一決定涉及150萬會員的利益。昨日,貝塔斯曼方面承諾,12月25日前,書友會會員可以上網或撥打呼叫中心查詢賬戶余額,相應的賬戶余額將通過郵政匯款返還給會員。公司方面表示,僅是圖書業務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并不影響其傳媒等業務的發展。
6月13日,貝塔斯曼宣布旗下36家連鎖書店退出中國市場,原因是因為財務狀況不盡如人意,但承諾書友會的會員仍然享受原來的待遇。然而僅兩周后,貝塔斯曼書友會也將面臨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的尷尬,而這次公司方面給出的解釋是,“重新評估其在中國的各項業務后做出的戰略調整”,而在此之前宣布關閉36家實體店,只是“戰略調整的初步階段”。
據介紹,貝塔斯曼書友會的會員人數全國共有150萬人,這次全面退出中國市場,最關注的莫過于這些會員。記者了解到,不少會員的預付卡中還存有余額,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對此,貝塔斯曼再次承諾,書友會以及連鎖書店的業務不會立即終止,7月8日起停止接受新訂單;7月31日前所有門店停止運營;12月25日前,書友會會員可以上網或撥打呼叫中心查詢賬戶余額,相應的賬戶余額將通過郵政匯款返還給會員。
貝塔斯曼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只是圖書業務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不影響其他業務的發展。公司將著力發展傳媒、出版等其他更加值得期待的業務以及各項投資計劃,為今后業務持續增長和長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記者觀察
照搬德國模式致使經營受挫
業內人士表示,貝塔斯曼書友會以及連鎖書店在中國全面退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戰略調整,而是經營方式不當。
中國貝塔斯曼書友會照搬了德國模式,對作家買斷版權、承諾大發行量或以4.5折甚至更低的價格幾萬冊包銷的形式,買斷某本書在新華書店以外的銷售權等經營方式,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因為這些買斷或包銷的圖書并不一定是暢銷書,長年的庫存積壓,導致資金流動緩慢。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于書友會初期采取的一些硬性規定也比較反感,有會員告訴記者,入會交20元錢、要求每月至少購買一本書等規定不合理,沒有考慮消費者的經濟能力以及實際消費需求。
除此之外,網絡書市的興起,給貝塔斯曼書友會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貝塔斯曼承認,書友會受到了網絡市場的沖擊。據了解,當當、卓越等網上書城,每年的銷售額都以100%以上的幅度遞增,而且銷售圖書種類也是每天都更新。商報實習記者 于士凱
背景鏈接
百年老店在華的13年
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創建于1835年,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性的傳媒集團。貝塔斯曼業務遍及58個國家,下屬300多家獨立經營公司,組成貝塔斯曼集團的三大核心業務:傳媒、印刷、客戶直銷。
1995年,貝塔斯曼書友會進入中國,從“三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沒有空調,沒有傳真機”的貝塔斯曼,發展到全國擁有150萬會員、36家連鎖店,貝塔斯曼用了13年的時間。其會員資格一度是白領的標志之一,在大學生、高中生中也頗為流行。
1995年,貝塔斯曼在中國設立了第一個讀者書友會。1999年,進入北京市場。2003年,貝塔斯曼旗下的直接集團買下了北京二十一世紀圖書連鎖書店40%的股份,成立了北京貝塔斯曼二十一世紀圖書連鎖公司。2005年,拿到第一張在中國經營圖書批發業務的外資牌照。2006年,貝塔斯曼與家樂福中國區總部展開貝塔斯曼書友會家樂福店計劃,嘗試“店中店”經營。
隨著近年中國書業、網絡書店競爭的加劇,貝塔斯曼書友會的影響力漸不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