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據透露,這一專項將主要分為技術研發,安全管理和商業化三大部分,專項經費200億元。主要研究對象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以及豬、牛、羊等主要牲畜。
從1997年至今,在我國除了轉基因棉花商業化獲得批準并大規模生產外,轉基因水稻、玉米一直飽受爭議卻始終沒有“名份”。在轉基因糧食推崇者看來,此次的決定意味著轉基因水稻、玉米離商業化不遠了。
專家:釋放支持轉基因商業化信號
我國參與《生物安全議定書》起草與談判的主要科學家薛達元教授昨天告訴記者,國務院常務會議主要是討論研發的問題,跟商業化生產還是有一段的距離,但有商業化的長遠考慮。有利于糧食增產的同時也會給生物安全部門帶來壓力。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則表示,政府已經給產業界釋放了支持轉基因研發和商業化的信號!笆澜缟蠜]有絕對安全的技術,只要通過安全檢測轉基因產品就可以商業化了!”
“但并不能說是放松了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只是說國家在鼓勵轉基因產品的研發。商業化生產還是要遵循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并且目前國家也不會對《條例》有所改動。”薛達元相信,該決定能促進轉基因產業發展,“有可能會有一大批這樣的企業冒出來!蓖瑫r,也會鼓勵其他發展中國家來做轉基因。
薛達元表示,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計劃,在研究沒有成熟前不會馬上就商業化生產!暗覀兒粲跽獙H貿易、公約等多了解,并且讓老百姓有知情權。目前中國這方面的執法也有很大的缺口!
黃季焜認為,轉基因產品對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還是在未來,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抗旱品種能有效節約水資源;第二,對日益減少的耕地來說,可以提高單產量;第三,在增強食物營養、食品質量上也能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都是傳統作物所不能比擬的。
相比之下,復旦大學教授、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盧寶榮教授的態度更保守一些。他表示,此次會議的決定只是國家中長期發展計劃中的一項研發項目,而不是商業開發項目!爱斎粚ι虡I生產有促進作用,但不會馬上涉及到商業化生產。”
綠色和平組織:
轉基因產品政策應更謹慎
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羅媛楠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色和平組織在轉基因糧食生產方面一直持謹慎態度。“現在還沒有哪個轉基因品種能真正提高糧食產量,所以還很難達到提高農業競爭力的目的!
2004年,湖南有一位科學家私自種植轉基因水稻,很多農民在種子公司的推薦下購買了這類種子。事后查明種子公司和這位科學家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綠色和平對個別科學家得到的私利有所顧慮,而且不希望沒有定論的東西推向市場。
綠色和平建議國家不要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在轉基因技術上,生物科技領域中還有其他值得關注的技術,比如分子育種。另外也應該重視對生態農業的投入和科技支持。
綠色和平認為,雖然有國家在種植轉基因糧食,但都不是主糧,目前的轉基因產品都是用來做飼料或者能源,可見許多政府還是很擔心安全性問題。另外,轉基因作物對于氣候變化的適應程度遠不如傳統作物,溫度突然上升的時候就會影響轉基因作物的產量。此外,中國現有的轉基因水稻涉及了諸多國外技術專利,只有在確保這些專利不會對糧食生產產生負面影響的情況下,中國才能使用。
“從一開始提出轉基因,科學家們就是在關注糧食產量問題,但是糧食產量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是一個基因能決定的。所以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主要是運用于抗病階段,還沒有到達增加產量的階段。我們不希望對于轉基因產品的政策現在就有突破,還是應該更謹慎一些。”羅媛楠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