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經濟不是權宜之計
1999年國家確立一年三個“黃金周”長假時,主要是基于當時內需不足,希望通過“假日經濟”帶動消費拉動內需。但集中消費也帶來了服務質量下降,交通運輸、環境資源壓力大增的問題。由此,“假日經濟”越來越受人詬病。盤點今年改革后的“十一”黃金周,還要不要再提“假日經濟”?
朱衛平教授認為,假日經濟仍然不可放棄,且政府應繼續培育推動。不能簡單地把旅游業等同于假日經濟。目前全國假日辦提供的黃金周旅游業信息,可作“假日經濟”一個明顯指標,但不應看作是唯一內容。假日經濟也還包括體育、文娛、演藝、健康等相關產業發展,這些產業都有較大經濟拉動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假日經濟相關產業占GDP比重還會越來越大。
接受記者采訪的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都認為,給群眾多些休閑,作用并不亞于讓他們在工作日努力工作。因為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合理安排節假日、增加休閑時間,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極大地帶動了消費。無論從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波動,還是中國長遠經濟發展看,擴大內需都不是權宜之計,有必要認真分析“五一”黃金周取消后對人們消費的影響,進一步審視對“黃金周”的調整,并作進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