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終結了華爾街五大投行的神話,他們或破產或被兼并或轉型,華爾街投資銀行模式似乎走向終結,美國正重回混業經營時代。但業內人士認為,由于處于不同的行業發展周期,獨立投行在中國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美國重回混業模式
“美國歷史上曾經實行過混業經營,但后來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被迫分家。”施羅德中國總裁高潮生介紹說。為了應對大蕭條,美國開始推行凱恩斯(博客)主義,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在此背景下,1933年美國出臺《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自此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家,美國金融業開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至上世紀70年代末,由于政府干預過度,美國經濟陷入滯脹泥潭,由此引發了隨后的解除監管風潮。在這股解禁(反思“解禁之重”)潮中,美國于1999年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金融分業經營壁壘被拆除,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重新聯姻。
投資銀行憑借著其獨有的業務模式迅速成長起來,出現了諸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業界巨擘。據高潮生介紹,美國投行業務主要分為四大部分:一是傳統的經紀業務,向客戶收取交易傭金;二是IPO承銷業務,幫助其他企業發行上市,這也是其最賺錢的業務;三是充當企業兼并收購財務顧問;四是自營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