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賣體育彩票的時候,周圍的老百姓都還不了解,每天銷量不足百元,基本上是虧本經營,體彩中心那時候托各種關系找人來經營體彩站點。后來體育彩票就慢慢火了起來,體彩站點也成了‘香餑餑’,又有很多人爭搶著來經營體彩站點。目前,我這個站點的日銷量都在5000元左右,遇到超級大樂透的開獎日,銷量能夠達到七八千元。”
在和記者聊體彩業這些年的發展時,河南新鄉體彩業主韓志軍的心中頗有一番感慨。而韓志軍的經歷,也正是我國體育彩票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1994年-1995年的10億元銷量,到今年銷量突破400億元,沐浴在改革開放春風中的體育彩票正在大步前進。
改革開放帶來的新事物
盡管國內對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發行彩票還有一定的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而在改革開放之前,發行彩票絕對是人們不敢想象的,那時候的彩票,頭上還戴著資本主義的大帽子,沒有人敢越這個雷池半步。正是改革開放,讓官方和民間對彩票都有了重新的認識,這只不過是一種籌集資金的形式而已,它可以為資本主義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關鍵在于彩票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以及籌集資金的目的何在。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大背景下,一些地區為彌補舉辦大型運動會和新建興建體育場館的經費不足,在發行獎券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日前在遼寧舉行的一個中國體育彩票展覽中,記者見到了很多早年發行的獎券,如1986年廣東在獲得第六屆全運會主辦權后,發行每月一期的“第六屆全運會基金獎券”。1988年,為資助北京舉辦第11屆亞運會,國務院批準當時的國家體委發行“第11屆亞運會基金獎券”,購買獎券支持亞運會在當時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全國群眾通過實際行動為亞運會的成功舉辦作出了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