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10月21日文章:中國心理醫生資源不足,半數受訪者表示壓力大于去年 作者DuneLawrence 譯者古雷
當李嫻蕓(音譯)1991年在北京回龍觀醫院當心理醫生時,她從不跟別人談論自己的工作。她說,別人會覺得怪,以為她是在精神病院工作。如今,她遇見的那些人都渴望多了解她的職業。“如果我告訴他們我是心理醫生,他們會流露出欽佩之情。”40歲的李大夫說,“他們向我請教怎樣撫養孩子和處理各種困難。”
過去30年來,中國從由政府分配工作和住房的體制,已變為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人人都為教育和工作機會進行殘酷競爭。為克服壓力,一些人向西方的精神治療法求助。對于一個曾忽視個體感受的國家來說,這是劇烈的轉變。
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到中國大約15%的人口,占中國所謂的“疾病負擔”(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這是衡量疾病的經濟影響和其他影響的一種指標)的20%,到2020年可能攀升至25%。相比之下,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在世界范圍內,精神健康問題占疾病負擔的13%。
工作壓力是一大因素。據翰德國際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工作壓力高于一年前。這家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的人才招聘公司說,這是連續兩年中國比例位居亞洲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