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強認為,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本來處于一個極端的商品市場還沒有來得及做出適當調整就馬上進入了另一個極端。前一個極端是對“需求崇拜”,后一個極端則是現在的“需求危機”。在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場還充斥著對需求的良好預期,認為需求依然保持高速增長,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速,商品價格將繼續保持牛市。然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此前市場堅信的需求增長突然消失,投資者此前崇拜的對象瞬間幻滅,這種極度落差導致了后一種極端狀況的出現。
商品市場的“需求崇拜”由來已久。從2004年羅杰斯提出的商品投資三要素——中國,中國,還是中國;到后來高盛發展出來的“金磚四國”。新興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商品的供給缺口,而且這種缺口在數年內沒有得到彌補,以銅市場為例,2003年全球銅供給出現缺口,直到2008年缺口才算補上。
投資家的呼喊、數據的證明,均指出商品市場需求在增長,而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時間久了,投資者也就產生了慣性思維——需求將永遠保持下去,至少會持續到自己的多頭頭寸賺了足夠多的錢。
“過去幾年,受需求增長良好預期的影響,商品市場逐步將真實的需求變成了一個概念,一個支撐價格永遠向上的概念。我們看到,當價格一旦回落,就會有人或者機構站出來說,還有‘中國需求’。而商品價格也的確如大多數人希望的那樣,小幅下跌后快速上漲,歷史紀錄被不斷刷新!濒斪C期貨杭州營業部副總經理陳里指出,“需求崇拜帶來了商品的‘大泡泡’,F在這個泡沫破滅,商品市場將重新尋找真實的供需狀況,這個過程所產生的陣痛將是異常劇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