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e.com.cn訊:中國比較豐裕的外匯儲備現在找到一條買資源的正確之路,還應該把買技術的短板補上。
國家有關領導日前在一次會議上,給要求官方為企業海外并購提供資金的一家企業總裁提出了幾個問題,句句戳中海外并購的要害之處:你對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嗎?分析過雙方的文化差異了嗎?了解當地的工會勞資關系嗎?如果對方的工程師辭職了,難道你還要從國內派人到國外去?如果不能知己知彼,這種信心會讓我害怕。
TCL的海外并購失敗緣于企業文化整合不力、用工成本等法律風險,而中石油中石化收購加拿大恩卡納(EnCana)集團的安第斯石油公司厄瓜多爾有5個石油區塊的資產和開發權,卻因為厄瓜多爾政府改變了有關法案,將特別收益金(石油價格達到某個水平時,政府收取石油公司的一定比例)從50%提高到99%而顆粒無收,與中國平安在富通維權一樣,這屬于是政治風險。
不能因為中國有較多的外匯儲備就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事實上,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慘痛教訓證明,企業并沒有從規則、文化、融資甚至語言上,做好走出去的充分準備。當然,這不能成為放棄國際化的理由,企業有必要采取務實的國際化,如政府近年來推進的將外匯儲備轉換為資源儲備就是一個極好的思路,中鋁、五礦、中俄的石油美元互換都是先行項目。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制造業要升級換代,兩大瓶頸就是資源和技術,這導致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還必須支付昂貴的專利費。
政府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對于企業的科研創新進行補貼,但相對中國龐大的制造體量而言,目前的補貼屬于杯水車薪。并且,如果關起國門來進行自主研發,一則在某些行業與國外差距太大,無法完成跳躍式發展;二則國內目前從科研成果到商業產品之路并不暢通,一些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為企業亟需的技術。此時,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正當其時。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制造業的起飛,就源于當初勒緊褲帶引進大量技術,奠定了深厚的基礎,90年代同樣如此,而最近企業熱衷于走出去,熱衷于引進品牌,導致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況頻頻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