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發展到目前,全球各界最關心的問題仍是危機究竟何時能見底,但是依舊是無人能給出明確答案。隨著危機的進一步演化,我們開始關注和反思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的后遺癥。
3月2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管濤在“第17期中歐陸家嘴金融家沙龍”上,就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的后遺癥問題發表了看法,指出了幾大可能存在的后遺癥。
管濤指出,首先,金融危機后,經濟再平衡會遙遙無期。以往發生危機時,美國都能憑借其高消費帶領其他國家走出危機,顯然這次是不行了。目前,美國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已見端倪。
其次,道德風險在危機救助中膨脹。目前,各界對于央行是否應該干預資產價格存在爭議,同時救助個案與防范系統性風險存在兩難,政府救助與市場優勝劣汰沖突加劇,政府干預與市場激勵約束矛盾激化,而非對稱性干預已經埋下道德風險的隱患。
再次,盡管全球都在呼吁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但仍逃不脫美元本位的“魔咒”,美元的主導地位短期內很難被其他貨幣取代。但是美元泛濫勢必導致通貨膨脹和貶值的風險”。
最后,當前的金融危機及各種救市措施可能引發從通貨緊縮到通貨膨脹的風險。
針對這些可能產生的金融危機應對的后遺癥,管濤提出了應對措施。“第一,注意政策的長短期結合;第二,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第三,加快突進經濟結構調整;第四,注重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第五,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國更是要積極參與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