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創新首先要尊重人才。他們最看重的往往不是物質待遇,而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和受尊重的感覺。只有培育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土壤,創新成果才能‘生長’出來。”長沙市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深有體會地說。
高風險是創新活動的突出屬性,也正因為如此,創新精神才顯得可貴。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的過程并不全以成功為結局,也會有失敗的經歷。長沙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主任肖勇軍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致力于研發無人駕駛氣球的發明人,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卻因為研制配套技術的合作伙伴沒能攻克相關技術,而前期投入的400多萬元已經用盡,不得不遺憾地止步于產業化的“門檻”前。他在打點行裝離開創業園時對送行的肖勇軍說,“我相信制約整個項目的技術難點最終會被攻克,到那時我還會從頭再來。”為了繼續保留公司的資質,以便使這位創業者“東山再起”,創業服務中心每年都會為其出資繳納相關的工商管理費用,并定期保持聯系,關注他和他的技術。寬容失敗,不以成敗論英雄,在長沙,這樣的故事很多。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同樣能得到信任、認可和尊重。
創新活動必須遵從客觀規律,不能急功近利,這一點在長沙體現得很充分。在中南大學,每年的行政事業開支中總有一項支出,專門用于在校師生的創新活動。他們所選的課題、項目,只要學校的評審專家認為有創新性,就會撥付給一定的經費,撥付后也不急于催問和計較結果。這所大學的經費并不寬裕,卻如此“大方”,他們的賬是怎么算的?多年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現正在雨花區籌建湖南省環保科技園的關選國給了記者答案,“無論是科學發現,還是技術創新,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寬容失敗更有利于自主創新。”
創新突破 創業富民
長沙是一座科教名城,高等學府、科研院所密集,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量居全國前列,遠遠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這是長沙的城市特點,也是實現自主創新、創業富民的寶貴資源。“文化根基、知識儲備、科技資源,為長沙走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礎。”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說。
打造“創新創業之都”,是長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自身的新定位。當“創新強市、創業富民”成為整個城市的發展理念時,“知識創造財富”、“讓科研成果變為現實的產品”也就成為了每個人的價值取向。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志在報國的留學生、意氣風發的大學生,甚至是普通的市民、一線的工人,都紛紛加入到創新創業的洪流中來,創新創業也由此獲得了不竭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