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佳思(化名)祖籍湖北,母親離世前留給她過億資產,但她卻選擇賣掉別墅,過工薪族的生活:每天早上7點起床,擠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去公司上班,打雜、跑腿是她的工作內容,有時還要加班至夜里10點,領到的月薪還不到她所背的“巴黎世家”限量版機車包價格的1/5。
在佳思眼里,錢并不是萬能的,她寧愿選擇平淡的生活,也不愿重蹈媽媽的覆轍。佳思的母親因常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發病時已經無藥可醫,2007年時撒手人寰了!盎1000萬能治好晚期癌癥嗎?”佳思聲音低沉。
廣東“富二代”普遍存在這樣的心理:有錢也不可靠,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尤其是像佳思這樣的內地移民,更是缺乏親友體系的支持,“只能靠自己”的孤島心態從上輩人延續到下一代,形成了務實、低調、不拜金的金錢觀。
授之以漁的新接力
改革開放政策下,斷層大半個世紀的家族企業重新崛起。20多年過去了,“富一代”年歲已老、歸隱心切,財富接力棒須傳給下一代。然而,在孤島心態作用下,像ben、佳思這樣甘愿做名默默無聞的小職員,“不愿繼承父輩產業,不愿從商”的思潮在廣東“富二代”圈內彌漫,報考公務員、應聘基層職員成其尋求穩定,排遣不安的方式。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張書軍確認,與江浙家族企業正在“去職業化”不同(即職業經理人從企業高層位置退出,富豪子女重新掌權)完全相反,廣東家族企業卻在為子不肯承父業而發愁。
“子承父業”歷來是華人家族企業財富繼承的首選。未來的10~20年,又是中國民間財富代際繼承的高峰期。因此,“富二代”的發展路徑很可能影響民營經濟整體的走向。
但面對粵商“富二代”普遍保守的心態,張書軍評價道,“富二代”確實不必“捆綁在財富創造的戰車上”,可以做一些社會公益或按個人興趣特長重新選擇人生方向。
“而且,對于中國民企第一代創始人來說,是在特定的經濟背景下取得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的。富豪子女接班實際上是一種二次創業的過程,是全新一輪的接力賽!
創業易守業難。據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研究,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到下一代,88%未能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在第四代及以后還在經營。
因此,接班無論對于一代還是二代,都是一個全新的考試。一代和二代的選擇也更趨于多元化。盡管很多家族企業家的第二代拒絕子承父業,但對他們而言,將來家族財富的價值如何最大化,也是一個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