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驚現“一天期理財產品”
在想辦法搞定大戶的同時,以鎖定6月30日前后資金為目的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也開始熱賣,“最新特別推薦1天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6.3%,3天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6.5%,6月30日下午4點前申購結束,可通過網銀或者電話銀行申購,10萬起售。”記者昨天中午寫稿的時候,還收到銀行一條賣理財產品的短信,可見流動性緊張程度讓銀行一刻也不敢放松。
錢往高處走,誰給的價格高,就往哪兒跑,許多“不給政策”的國有大銀行這時候叫苦不迭。“怕節骨眼上出問題,端午節還特地買了幾百只真空包裝的鹽水鴨送老客戶,可是鹽水鴨敵不過3‰的日息,誰跟錢過不去呢?”一家國有銀行城東支行的行長苦笑著告訴記者,這幾天被“買走”的資金至少在3個億,“現在的錢又不長腿,主要是通過網銀走,來無影去無蹤。”
都是考核指標給逼的
這種關鍵時點上的存款買賣“一日游”由來已久,今年信貸和資金的過度緊縮,使得更多銀行不自覺地卷入其中。有些銀行為了不讓客戶的錢最后一天跑掉,絞盡腦汁想辦法,有的甚至在計算機的控制系統上搞點小名堂,設計一個程序,對劃出去的指令因系統故障而“不能解包”,只要堅守到下午4:30關門就好,這都是逼出來的。“我現在有28項一級考核指標,什么經營規模類指標、效益指標、利潤和風險控制指標,而存款的同業占比以及日均和存款指標都是核心指標,我這個行長要對數據負總責,存款如果不完成,考核一票否決。”南京一家國有大銀行的支行長頗為無奈地告訴記者。
季度末、半年末瘋買存款引發的資金大搬家也令監管部門十分關注。江蘇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與記者交流時說,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和風險管理的特殊行業。現在有的銀行過于看重存款,考核過度、激勵過度,能拉到存款的人就是“大爺”,就是能人,這會帶來一系列的管理風險和商譽風險,而這一問題的背后是銀行業的過度膨脹,資本過度消耗,只有不斷靠拉存款來補充資本,這種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不可持續。時點上的資金的“一日游”,不僅不增加銀行效益,無疑還是賠本買賣,只為了一個面子上好看,根子還在于考核體制。他認為,現在,銀行業的議價能力很強,利差高,效益好,傳統的考核體制沒必要太過于看重時點上的存款規模和市場占比,因為過了這一天又“各自歸位”,這種搬家游戲實在是很滑稽。各市場主體必須修正完善舊的考核辦法,不能像過去搞GDP崇拜那樣拉存款,那會搞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當然,要真正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銀行自身體制改革和產品創新的力度,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