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熱錢涌入我國,影響了我國企業的理性投資和資產價格的走勢。據《上海證券報》2011年5月26日的報道,歐債危機擴散,使得在歐洲投資的華人、華僑經營慘淡甚至虧損,不少人已開始撤離歐洲,回國投資。這些所謂“土熱錢”即海外華人與華僑掌握的短期流動資本將會通過內地社會網絡、地下錢莊等形式,將資本注入內地市場短期套利,中國企業投資和經營的風險加劇。 對策:國際游資是把“雙刃劍”,我國企業應該在國家的陽光監管下理智地加以利用!盁徨X”的涌入可以很自然地營造人民幣寬松的環境,還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一個大規模直接融資的環境,不論是發行股票還是發行企業債券,熱錢都能使民間投資更好地跟上政府的投資腳步。 一方面,我國企業可以積極地利用境外流動資本,滿足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需要,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成本高、難度大的問題,為企業的升級轉型服務。通過國家的產業政策和“適度”的資產泡沫,企業可以合理吸收資本,使得需要強化的經濟領域和開發項目獲得足夠的資本支持,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添加運營動力。另一方面,對于送上門的資金,企業家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合理利用,理智管理,保持對資金動向的關注。稍有不慎,熱錢的投機性特征就加以顯現,迅速抽離有可能導致企業運營劇烈波動甚至關門大吉。
避險 國際形勢詭譎,企業以身犯險?中國企業應該堅守“穩中求進”的投資方針,在構筑金融保障機制上下功夫。 背景:歐洲政策前景未知,金融系統風險增加。歐洲央行于2011年夏天就曾向銀行提供一年期的再融資。因為歐洲央行提供的貸款成本很低,如果銀行購買收益率較高的邊緣國家國債將有可能實現套利,這樣一來有助于解決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但是這一政策并未帶來預期效果,歐債危機還在持續惡化。近期,歐洲央行再次采取長期再融資策略,依然希望通過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方式,引導歐洲的商業銀行使用部分資金去救助危機國家的主權債務。歐洲央行扮演了銀行系統的最終貸款人角色,而沒有直接向主權國家提供流動性,這進一步加大了歐洲商業銀行的歐洲主權債風險敞口。一方面歐洲央行引導歐洲商業銀行加大主權債務的風險敞口;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金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商業銀行的動態無法明朗,歐洲央行的再融資政策效果不得而知,從而引發了市場對銀行信用風險的擔憂,增大了救助的難度。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對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全部為負面。
影響:歐美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中國資本市場也無法獨善其身,直接沖擊了我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金融風險隨時可能伴生劣級資產,吞噬我國企業海外金融投資的利潤。根據麥肯錫公司的統計數據,過去20年里中國有67%的海外投資以失敗告終。 富通銀行是一家以經營銀行以及保險業務為主的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在歐洲排名20位,鼎盛時期擁有總資產900多億歐元和486億歐元的市值。自2007年4月起因為次級債務問題連續損失到崩潰邊緣。這個時候,中國平安正在尋求機會與國際保險業接軌。2007年10月,中國平安毅然投資比利時的富通銀行并且不斷增持,在富通的股東中一股獨大。隨后,富通集團在強行并購荷蘭銀行和金融危機蔓延的雙重打擊下轟然倒塌。2008年9月,平安拱手歡迎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注資富通,使得富通在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業務被完全剝離。誰能料到多筆交易之后富通集團從“銀保雙頭鷹”解體為一家資產匱乏的保險公司,此時的中國平安只被分到殘羹冷炙,巨額投資所剩無幾。 巨額的虧損、狼狽的抽資無不反映出中國平安對海外金融市場認知不足、對金融風險的忽視以及對海外流動性的高估;也折射出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金融市場的路上存在的問題:金融配套能力薄弱,盲目擴張卻又缺乏法律保護意識,投資失敗率較高。
對策:中國企業應該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認知和了解,提升金融配套能力。中國平安慘痛的“滑鐵盧”敗仗給當代企業敲響了海外投融資的警鐘。 首先,在選擇投資對象方面,中國企業需要堅守“穩中求進”的投資方針。在投資項目的選擇上,企業一定要做好事前功課,對項目的成本和未來收益的分析與考察,合理評估潛在風險,立足自身優勢,萬萬不可一味求大,盲目擴張。其次,我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前只有加強對東道國金融市場和環境的了解;提前認知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警惕東道國實施資本項目管制或者在低迷時期抵制投資自由原則,防范所在國經濟增長放慢伴生的合同違約率上升或者主權風險加大;熟悉當地的金融法律和投融資政策,方能在風云莫測的國際金融市場上一展身手。最后,企業的金融配套能力還體現在對于潛在風險的防控和損失的彌補上。中國企業在海外金融市場進行投資之時,有必要將自己納入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障機制,以防范海外投資被當地政府征用和沒收的風險。 (作者單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金融學系、大唐能源化工營銷有限公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