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去年創立12家科技創新型企業 北海去年5月啟動了“百名博士北海創業行動”,提出免費提供一個30平方米的場所作為辦公室、免費提供二房一廳生活住房、一次性給予創業者5~10萬元創業補貼、每年市級科技項目經費優先安排等豐厚條件,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到北海創業。這一招還挺靈驗,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有40多位博士到北海創立了12家博士企業。在第十五屆廣西科技周期間,記者得知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干得風生水起。 廣西桂能信息工程有限公司2005年7月成立,是個不足周歲的企業,當同齡的企業還在“蹣跚學步”,可它已被美國華裔科學家劉燕京博士領著快速“奔跑”了。企業經營的是三維激光雷達遙感產業,為數字電網、數字水利、數字工程等提供數據采集參考。劉燕京的加盟不僅為企業帶來了前沿科技、經營策劃、技術戰略,還聯合了一批國內外的專家,提供技術支持。
記者看到,該公司航拍的2200萬像素數碼高清晰的某區域影像,不僅立體、逼真,在1∶500比例的地圖上,甚至可以看到斑馬線。在數字電網選線圖中,不僅精確采集了電線的走勢、高度、線路情況,連當前電線下的植被也逃不過激光雷達的“火眼金睛”。目前,該公司已經承接了欽州到防城港的340公里500千伏的電力選線工程,還有數字北海、數字南寧的示范工程。在本屆科技周簽署的安哥拉國家城市規劃合作項目及激光雷達電網工程航測合作項目,金額就有3000萬元。
而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張學成博士加盟創建的北海生巴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才數月,已讓北海螺旋藻產業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的革命。張學成的科研成果,讓公司采用了國內首家太陽能低溫干燥設備,解決了螺旋藻在干燥過程中的氧化失活,保證了系列產品的品質;在全國獨家采用二氧化碳的吸收系統培養螺旋藻,徹底地解決了因大量使用化工原料而導致的重金屬超標問題,使產品綜合指標領先于國內同類產品。此外,2005年10月,張學成還引進了日本最暢銷的保健食品原料——枝管藻,以及制造瓊膠的重要原料——龍須菜,并在潿洲島異地栽培,前者填補國內空白,后者則填補了廣西空白。該公司2006年的利稅預計將突破6000萬元。
博士企業的紅紅火火,不僅為北海帶來了豐厚回報,也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才。本屆科技周上博士企業又添新成員: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家權博士將與北海金明陽風力潮汐發電公司合作,共同開發研究廣西沿海地區的風力資源,在北海選址建設4.8萬千瓦發電場一座,在北海推廣應用風力發電系統。在目前電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這無疑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