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日前發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的外出務工者中選擇到長江三角洲的比例為16%。與此同時,上海市職業介紹中心發布了2006年求職新地圖,預測今年上海發布的招聘崗位將比去年增加近18萬個。早報記者獲悉,近年由于“長三角”經濟發展迅速,且用工單位在工資標準、工作環境、福利待遇、保護制度等方面進入全國中上等水平,吸引了大量務工者向上海和杭州、寧波等地區轉移。上海鐵路部門介紹,據來自全國四大外出務工者集散地的安徽阜陽、四川達州的客流分析,繼去年之后,前往滬杭甬地區的打工客流再次上揚,而往廣州方向的打工客流則小幅下降。
外來打工者的“上海夢”
2月12日下午,元宵節,上海天氣晴朗。火車站南廣場出站口,隨著一列列從合肥、南昌和成都等地開來的火車進站,一波波人流手提肩扛著大包小包涌了出來。
來自河南的小周也擠在這人流中,這是他第一次來上海“闖闖看”。剛下火車的他眼神里有疲憊和不安,但更多的是興奮和信心,“我的一些老鄉在這里打了好多年工,回家娶了媳婦蓋了房子呢。”
來自安徽滁州的藤師傅也是第一次來上海打工,他們一行15人在來上海之前,已由人介紹在郊區一建筑工地找到工作。四十多歲的藤師傅臉上洋溢著幸福,他希望新年能有好收獲。
打工客流涌入滬杭甬
上海鐵路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阜陽車務段2006年春運發送旅客159萬人,往上海方向有59.5萬人,占整個客流近四成,同比增長1.8萬人,增幅3.1%;往杭甬方向29.8萬人,同比增長4萬人,增幅15.5%,占總發送量的18.7%;往廣州方向27萬人,同比減少0.2萬人,下降0.8%。
四川達州火車站也是外出務工人員出外打工乘車的大站。據了解,達州地區今年春節后到北京和上海方向的農民工人數分別比去年增長17.2%和50.6%。
交通部體改法規司宣傳處的李占川介紹,初七之后的外出務工者客流流向主要從河南、四川、安徽等省市向長三角、珠三角流動。
機會多、工資高、保障好
據專家分析,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進入長三角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長三角地區經濟日趨發達,用人需求和工資水平均在增長,都對打工者形成很大吸引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長三角地區在對外來務工人員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日益完善。此外,上海世博會等重點工程的開工為上海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了很多打工者前往。
不少打工者對于上海的工作時間和保障措施都感到較為滿意。一位打工者說:“在上海一般不用加很長時間的班,而且不少企業還為外來工買了綜合保險。”
據了解,上海自2002年9月起,在全國率先實施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制度,努力使外來務工者都能進入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基本的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待遇。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參加綜合保險的覆蓋面逐年擴大:2002年,全市30.3萬名外來從業人員參加了綜合保險,而到2005年底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7.7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