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開門”創業者受惠
去年下半年歸國的許博士沒想到,自己帶回來的毒品檢測項目這么快找到了理想孵化地——上海聚科生物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為他提供了小試、中試所需設備、實驗室和專業人員,孵化出的產品最近被國際標準制訂機構列為合作產品,而成本僅是美國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
“我們的平臺可以提供生物高新產品從設想、驗證、放大到評價的設備支持與技術服務,創業者沒資金?沒設備?沒技術人員?都沒關系,只要把你的想法告訴試驗員,你就等著拿數據看結果吧!逼脚_負責人并非妄言。聚科母體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里原有大量生命科學研究實驗室、設備與人員,以往這些科研資源只為內部人員、項目獨享,使用頻率有限,不少資源常年空關閑置。2004年,經市經委都市產業處與徐匯區的扶持推動,研究院第一次打開封閉的大門,在保證中科院內部科研使用的前提下,向眾多處于創業初期的生物高科技中小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
研究院建立起公共實驗室、公共信息服務、公共藥物制劑技術服務、公共微生物發酵技術服務等一整套孵化機制,降低了中小企業研發成本,縮短了開發周期,加速了后期產品開發。平臺成立不到一年,迅速集聚了近百家生物技術創業公司,醫科大學的博導來了,留洋歸國的博士來了,從跨國公司辭職的白領金領帶著項目也來了。去年聚科平臺內企業注冊資金1.5億元,銷售額和稅收分別達到1.2億元和4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800多個,當年國內發明專利受理12項。
都市產業是先進制造業的延伸和拓展,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創業初期往往面臨設備、信息等瓶頸,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業,對研發資源要求更高。除聚科平臺之外,市經委都市產業處還與長寧、黃浦等中心城區聯手,搭建起時尚服裝設計、紙質包裝印刷、箱包產業、旅游紀念品和媒體印刷數字印前技術等其它5個都市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通過信息、設備、人才、研發等資源的共享,為中小企業進行創業孵化與產業助推。位于閘北區的媒體印前數字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由于平臺共享的印前制版技術與國際接軌,平臺內的中小印刷企業也能接到海外客戶的大訂單了。
經過一年多的推進發展,目前6大平臺已經集聚孵化了上千家中小創業公司,幾家平臺因供不應求都向外拓展建立分平臺。市經委正在物色新的扶持對象,鼓勵更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