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青年創業者首次零距離、面對面交流
“畢業后,我會到北京、上海或者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來創業。”巴黎中央理工學院學生尼古拉這樣告訴記者,他“對來中國創業充滿了信心”。這也是記者22日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的中法青年企業家及工商人士交流會上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去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法時與法國總統希拉克達成共識,兩國政府要為青年創造更廣泛的交流平臺。根據這一想法,中國青年聯合會和法國外交部共同承辦的2006—2007年中法青年大型交流活動于5月24日在北京啟動,400名法國青年分4批來華進行訪問。此次來訪的是第二批,平均年齡只有28歲,他們絕大多數是第一次來華,對中國之行充滿期待。他們將和涉外法律、投資咨詢、廣告策劃、對外貿易、信息技術、商品零售、工程建筑、農產品開發等領域的中國同行進行交流,建立初步合作聯系。
中法青年創業者零距離、面對面交流,在中法青年交流史上還是首次。華旗資訊的總裁馮軍對記者說,“這次見面會聚集眾多的中外同行人士,提供一個產品、技術、銷售等信息交流的溝通平臺,這要比一對一的見面效率高多了”。目前就讀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律專業的于連告訴記者,他已經開始學習中文,希望盡快了解中國的司法、稅務制度為明年畢業后來華創業做準備。尼古拉也告訴記者,他在巴黎已經學習兩年中文,為了以后同中國人愉快相處,他要多了解中國文化,為此他買了一些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書籍,準備帶回去認真學習。做水務處理的青年創新公司經理布雷姆先生指著一串名單對記者說,這些都是想要約見的中國同行。他對中文還一竅不通,卻已印制了法中兩種文字的名片,希望借助名片盡快找到中國合作伙伴。
見面會上不僅有企業對口交流,也有產業園區間的集體合作意向交流。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聯合黨委副書記申宏艷女士參會后感慨地說,要是多進行幾次這樣大規模的中法企業交流,法國信息產業進入園區的步伐就更快了。她說,園區管委會可以提供一條龍后勤服務,外國企業早進入產業園發展就能早點實現本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推出優勢產品。她也表示在合適的時機會組織一些中國中小企業家前往法國進行對口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