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投入1億元支持十大自主創新平臺建設 廈門日報訊 (記者 張小燕) 一項振奮人心的謀劃,在春天里醞釀,在盛夏時綻放,在秋日里成熟落地。
這項廈門科技春天里的謀劃,就是廈門市決定今年增加1億元財政資金力助廈門打造十大自主創新平臺。
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廈門(閩臺)花卉高科技園”、“臺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等十大自主創新平臺在廈迅速推出,項目成熟一個,資金到位一個,建設啟動一個。
業內人士稱,這些總投資達16.29億元的公共服務平臺,將進一步提升廈門核心競爭力,實現“廈門制造”向“廈門創造”的不斷升級。與此同時,廈門將更好地承接臺灣科技產業轉移,打造對臺科技交流合作基地。
洋溢激情,打造自主創新平臺
“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管理,四流企業賣產品。”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后,見多識廣的廈門科技界人士和企業家們深諳其中道理——不能創造,就只能制造。
全國科技大會之后,黨中央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沿海開放城市紛紛提出打造創新型城市,廈門的心情尤其迫切。
正如廈門市科技局負責人所言,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全面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四大工業集中區已經搭建起產業發展大平臺。此時,更應及時搭建自主創新體系以引領未來發展,支撐廈門產業可持續發展。
今年陽春三月,有人稱,廈門“科技的春天”來了。廈門市決定大幅度增加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將增加1億元用于支持自主創新平臺和重大產業科技項目建設。
“鎢,廈門冶煉能力居世界第一,急需加大科研成果轉化,以站在國際產業鏈的最尖端。我們需要一個‘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廈工、金龍,都居全國機械制造行業前列,急需加大自主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我們需要一個‘車輛與工程機械技術研究中心’。”
……
廈門業界的聲音,洋溢著自主創新的激情。
征詢各方意見后,市科技局結合國際國內科技形勢,落腳于廈門產業基礎以及廈門市“十一五”規劃,經過認真調研后篩選出“十大自主創新平臺”,并立即著手請來國內行業知名專家、院士進行論證。
自主創新重在創新,自主創新貴在自主。這些項目正是聚集廈門有實力的科技型企業、在廈各科研院校的智慧,甚至牽手中科院精心謀劃而成的。
凝聚合力,建設“海西”科技高地
5月12日,十大自主創新平臺之一的“臺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完成論證。5月29日,市財政4000萬元的專項資金劃撥到位。2007年,這一項目就將正式建成啟用。屆時,它將成為我國目前惟一的專門面向臺灣科技創業者的孵化基地。
“項目成熟一個,資金到位一個,建設啟動一個。”廈門市科技局有關人士稱,在有關部門通力配合下,廈門市的重大科技項目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推進。這十大自主創新平臺包括產業共性技術平臺項目七項,創新環境建設項目三項。
其中,“廈門車輛與工程機械技術研究中心”、“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很好地體現了自主創新平臺對工業集中區的服務和依托,有利于提升廈門優勢產業競爭力。
同時,擬設在海滄科技創業中心的“廈門生物醫藥孵化器”、位于廈門軟件園二期內的“IC設計與孵化平臺”、擬建在湖里的“半導體照明產品檢測與營銷中心”等項目,將對廈門新興產業起引導作用,并產生產業集聚效應。
而“廈門(閩臺)花卉高科技園花卉種苗研發中心”與“臺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等項目,將為廈門打造“對臺科技交流合作基地”打下良好基礎,為孵化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搭建良好平臺。
此外,“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將為廈門引進近700多名教授、研究員、博士、碩士,不計土地成本,將投入財政資金3億元。市科技局有關人士稱,這十大自主創新平臺還將把廈門打造成為海峽西岸吸納高端人才和信息的科技高地。
這些項目,未來2到3年將相繼建成,而它們對于廈門產業經濟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十年、二十年。有關部門表示,將對這1億元的財政資金進行重點跟蹤管理,確保承建單位對其投入使用正確到位,發揮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