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習慣了推陳出新,做“加法”的生意,而美國人卻做著“減法”生意,讓BP機這種過氣產品成為發(fā)財工具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3月5日,中國聯通宣布,將在一周內關閉自己的尋呼網,風靡中國一時的BP機終于走進了“墳墓”。上世紀90年代,尋呼業(yè)曾經如火如荼,僅1998年一年,波導尋呼機就賣出了100多萬臺。2000年尋呼業(yè)到達頂峰,但之后被手機短信一招擊敗,從此萎靡不振,2007年,尋呼業(yè)將在中國徹底離開歷史舞臺。BP機在中國的興衰史讓通訊專家和商家都嗟嘆一聲:技術進步的大潮不可阻擋。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技術進步之日真的就是產品的末日嗎?不盡然,商機往往蘊藏在某個被我們遺忘的角落,在通訊技術發(fā)展比中國更快的美國,BP機仍然是一項掙錢的買賣:納斯達克市場上甚至還有專門的尋呼企業(yè),如USAMobilityInc(USMO),其業(yè)績依然不菲,股價也穩(wěn)定在20美元,遠勝一些新技術企業(yè)。美國公司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夕陽產業(yè)掙大錢的?經濟學上常說需求創(chuàng)造供給,當需求迅速下降,供給也就趨于消失。不過,故事并不是到此為止,需求很難降到零,如BP機長期以來鎖定了一批最基礎客戶,他們的忠誠度非常高。換言之,一些客戶甚至患上了“尋呼信賴癥”,手機雖便宜,但帶給他們的“邊際滿足感”卻不及BP機。這些“死忠”客戶甚至花費更多的金錢去使用尋呼,這種“狂熱需求”不理會相關公司大幅提高服務價格,讓USMO們利潤豐厚。同時由于市場不大,往往幾家小公司就能壟斷市場,又由于地處“夕陽產業(yè)”,市場的大鯊魚們根本不會來找你麻煩,小魚活得悠哉悠哉。什么人是尋呼的死忠客戶?醫(yī)院醫(yī)生需要呼機,因為呼機輻射更小,適合特殊環(huán)境;餐館老板需要呼機,他可以發(fā)給等位的客人每人一個,讓客人邊逛街邊等位;甚至學校也需要呼機,老師可以將作業(yè)和課堂內容發(fā)給家長,這時候只需要單向聯絡;當然,還有那些愿意拿個古董呼機顯擺的“個性族”。這其實承接了營銷學大師菲利浦·科特勒的理念——創(chuàng)造“顧客流價值”,即從一些細節(jié)上為特定客戶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或是減少其一些時間、精力、金錢成本。也就是說,呼機從大眾產品變成了細分產品。而細分產品利潤最豐厚。在“眼球經濟”時代,中國商人最大的優(yōu)點是向西方學會了推陳出新,而最大的缺點也正在于此,即習慣了用“加法”,而舍不得用“減法”。所謂用“加法”,即新產品、新技術還沒有取得規(guī)模效益,就匆匆忙忙考慮“創(chuàng)新”,更快、更多地搞一些所謂的創(chuàng)意,這“加法”也讓我們陪著美國度過了一場苦澀的互聯網泡沫。而利潤更大,投入更少的商機往往在于BP機般的“減法”,中國商人倒應該在這方面再動動腦子。(作者系《南方日報》經濟評論主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