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媒體報道,從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碩士羅南鳳和她的3位同學,在成都開辦了一家足療店,生意火爆。她們4人雖然都是老板,但每天都親自為客人診斷、燒水、洗腳。畢業前,她們曾找過幾家醫院,但都沒有應聘成功。逼上梁山,只能自己創業,想不到峰回路轉,在高校攻讀碩士時所學的中醫藥知識在足療店里發揮了專業優勢,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碩士競爭環衛工,串糖葫蘆;學士當球童和擦鞋匠,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已經沒有多少轟動效應了,就業難由此可見一斑。因此,中醫藥女碩士既開足療店當老板,又親自當洗腳妹,這種就業觀的更新,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首肯與支持。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一直是傳媒報道與討論的熱點問題。相當多的專家學者與勞動人事管理部門的官員,就此發表過精當的分析與建議。應當承認,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的差距在擴大,這種不平衡,必然使就業環境差異擴大化。大學畢業生就業時,絕大部分考慮大中城市,考慮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考慮高收入低風險企業。每個人在擇業時,幾乎都毫無例外地存在著自利觀。據權威人士的統計,國家經濟增長模式帶來就業彈性的持續下降,經濟增長帶動新增就業崗位力度的持續下降;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后裁撤的亟需重新擇業的人員;農村勞動力迅速向城市轉移,這些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筆者的工作單位惠州學院,前幾年博士稀缺、碩士不多,有的專業能力較強的本科生來求職就可如愿以償。近一兩年新設專業非博士不能問津;少數專業,即使是博士應聘,也須慎重比較選擇。眾多求職的碩士,少數人或因其出類拔萃,尚可入校供職,多數只能望洋興嘆。至于名牌高校的本科生幾乎全部不得其門而入。由此看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大軍,雖然不能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這“獨木橋”的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專家們還認為,從體制來看,高校擴招,當然不錯。但有效地調整教育體制、專業結構和能力培養,卻沒有與擴招同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勞動就業供給導向型,還沒有向適應市場體制的需求導向型轉軌。這種體制的滯后,當然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供給與就業的有效匹配。
筆者認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呼吁政府進行干預改善,吶喊市場給予規范公平,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畢業生作為當事人,為什么不主動改變擇業觀念,而一味等待形勢的變化與命運的恩賜呢?關鍵在于自身觀念的更新。社會固然需要白領精英,但更需要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條條大路通羅馬。羅南鳳們在提供優質足療服務的同時,也在持續地積累資金。一旦時機成熟,她們未嘗不能另闖新路,再創新績?全國許許多多優秀民營企業家,不是在遠比今天各項條件差的境況下,開始踏上艱難的創業里程,后來取得杰出成就嗎?總之,如果大學畢業生聽任尚欠規范的市場扼住了自己的咽喉,就會一籌莫展;反過來,你主動去尋找機會,就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坐著等,何如奮起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