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故事就在你我身邊
近幾年來,我市先后有31000多名失業人員參加了創業培訓和創業講座,有835名學員成功創辦了企業,直接帶動了近6000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創業讓不少失業人員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個個動人的創業故事也在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里不斷上演。
馬永亮:創業培訓給我信心
馬永亮是一名轉業軍人,失業后,一次偶然的機會開了一家酒樓,但由于沒有任何經驗,僅僅幾個月時間酒樓虧損嚴重。“幾十萬的資金投進去了,卻打了水漂,用盡了我所有的積蓄。”馬永亮說。
這次創業的失敗讓馬永亮開始靜下心來反省自己,“沒有雄厚的資金,不懂管理,項目選擇盲目,有的只是一腔熱情。”馬永亮總結說:“現在回過頭去看,其實這些也是創業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幸運的是,十幾年的部隊生活讓馬永亮練就了不認輸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得知勞動保障部門開辦了創業培訓課程時,馬永亮立馬報名參加,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馬永亮認識到創業不僅要有非常的勇氣,還要進行市場調研等一系列的市場考查工作,培訓更讓馬永亮了解到政府對下崗職工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創業培訓讓我增強了信心,我開始尋找項目和資金,經過一番市場調研,我決定加盟連鎖藥店。”
馬永亮再次創業起來,連鎖藥店運作一段時間后,遇到了資金困難的問題。勞動保障部門得知后,趕忙幫馬永亮辦理了小額擔保貸款,最終幫他渡過了資金欠缺的難關。同時,馬永亮利用創業培訓課程中學到的管理知識,要求店里的每一位員工必須微笑著面對顧客,以最大的熱情迎接他們,以最好的服務滿足他們,以最大的便利方便他們,慢慢地,馬永亮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現在,藥店已有員工10名,其中一名還是下崗失業人員。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經歷,馬永亮感慨地說:“風風雨雨經歷過那么多挫折,我終于找到了自己有興趣的事業,也第一次有了腳踏實地的感覺。忠心感謝政府提供給我們下崗失業人員的培訓機會,更感謝政府在我創業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
胡素梅:面對困難永不退縮
胡素梅是我市一家小有名氣的家政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家名叫“家家樂家政”的社區服務型企業,從事家政護理、高級管家、月子護理等幾乎所有社區服務工作。現有企業員工170多名,其中就業困難失業員工就有20多名。
2003年,胡素梅因企業改制而失業,由于經濟來源驟減,家庭生活陷于困境。為了盡快找到一份工作,緩解生活壓力,她積極地到各個招工單位面試求職,但幾乎每個單位都以同樣的理由回絕了她——“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沒有專業技能”。沒有工作,以后自己的日子該怎么過?諸多的生活開銷只靠丈夫一個人怎么應付得了!難道以后自己就要這樣無所事事地過下去嗎?……這時胡素梅痛苦極了。
在經歷了求職的挫折和痛苦徘徊后,胡素梅決心自己創業,創辦一家社區服務型企業,不僅讓自己能實現就業,也讓那些和她同樣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專業技能的姐妹們都有機會重新就業。創業需要技能,更需要獲得幫助,為此胡素梅來到勞動就業服務部門求助,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她報名參加了創業技能培訓課程,在培訓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胡素梅掌握了基本的創業技能和相關的知識并順利申請到了政府擔保的小額創業貸款2萬元。
2004年9月,在勞動就業服務部門的支持和鼓勵之下,她的“家家樂家政”公司成立了。創業初期充滿艱辛,和大多數立志自主創業的失業人員一樣,她面臨著社會資源缺乏,自身經驗不足,難以獲得目標客戶信任等一系列難題。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也為了她的那些就業困難的姐妹們能早日實現再就業,胡素梅沒有退縮,因為她堅信困難是一所使人走向成功的最好大學。于是她白天出去派傳單,找客戶,晚上回家匯總信息,總結經驗,調整措施。頑強的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艱難邁進。為了取得客戶的信任,她不斷地走家串戶,登門拜訪,請客戶免費試工,手把手地指導家政服務員工作,有時遇到疑心較重的客戶,她還要親自參與服務工作,直到客戶滿意為止。隨著客戶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及時掌握客戶對公司服務的意見,胡素梅又開始每天打電話回訪客戶,請客戶多提意見,多指導服務,她再根據客戶反饋的意見跟家政服務員溝通改善。僅在公司開設初期的幾個月里,胡素梅就打了2000多個電話,回訪了100多家客戶。胡素梅真誠周到的家政服務在社區很快得到了肯定,前來“家家樂”請家政服務員的人也絡繹不絕。
李偉權:創業路上貴在堅持
李偉權2002年5月下崗創業至今,轉眼已近五年。李偉權說:“一路走來,有兩個字一直貫穿在我的創業路上,那就是——堅持。”
下崗之初,正當李偉權為選擇創業項目苦惱不已時,一次,途經一餅屋,發現餅屋里貨品琳瑯滿目,且味道獨特鮮美,隨即產生了投資面包行業的念頭。靈感一來,便一發不可收拾。接著李偉權就馬不停蹄地對全市的面包行業進行了全面的市場調查。當年,李偉權即在羅湖區擇址開辦了第一家店。
餅店一開張就生意紅火,這使李偉權信心大增,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迅速在附近開了第二家店,經營情況也還算理想。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生意慢慢走上正軌,李偉權初嘗創業成功的快樂的時候,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使兩個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最后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只好雙雙關門。
初次創業失敗后,李偉權總結的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開店速度過快,后備資金不足。
“這是我初經商的第一個教訓,也是我積累的第一筆財富。但我始終堅信,面包行業是個朝陽行業,大有發展潛力。”李偉權說。半年后,李偉權籌措資金在福田區田面花園再次開了一家餅店,開業之初,生意并不理想,李偉權想盡辦法在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在服務態度上,李偉權要求服務員要把顧客當朋友,少一些公式的微笑和用語,多一點噓寒問暖,拉近與顧客的距離。在服務質量上,李偉權要求服務員要謹小慎微,周到細致,想顧客所想,急顧客所需。還要盡可能掌握每位顧客的喜好和消費習慣,有的放矢地準備每天的品種和數量,減少貨品滯銷造成的損失。對食品安全問題,李偉權視之為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決杜絕過期變質貨品出門。通過努力,生意好轉起來。兩年之后,李偉權又開了一家分店。
“創業一定要堅持在選定的行業里發展下去,不為困難和失敗所動;堅持花長時間去準備想要做的事,不因心急而妄為;堅持用心重復去做細微的事情,不因事小而不為。”李偉權說。
作者:本報記者楊麗萍通訊員賀冬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