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 共建和諧]
南豐走出一支農民創業大軍
●目前,3000余南豐農民在江西、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內蒙古、黑龍江等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創辦了木制品廠,有的還把企業辦到了越南等周邊國家,企業總數達2000余家,解決南豐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突破2萬人;
●南豐農民創辦的木制品企業初步形成了“沿海地區尖端產品帶動、內陸省份半成品供應”的鏈式發展格局。
南豐走出一支農民創業大軍 在南豐,有這樣一大批農民,他們足跡遍布全國各地20多個省、市、自治區,有的還走到越南、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依托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創辦木制品加工企業,當上了農民“老板”,成為一支獨特的農民“創業大軍”。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南豐擁有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南豐火柴廠,設在該縣山林資源較豐富的紫霄鎮。村民們紛紛進廠務工,在長期的實踐中,村民們不僅掌握了一套木板刨制、晾曬、粘貼技術,更為重要的是村民了解到木材還可以制成各種各樣的材料板,為南豐農民外出創辦木制品廠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思想基礎。進入8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南豐火柴廠越來越不景氣,村民們便紛紛出來,為了擺脫貧困,他們采取“集資入股”的方式,紛紛走出家門創辦木材加工廠。剛開始,他們僅限于在寧都、贛州、吉安等省內地區辦廠,產品也只主要生產單板、條料等半成品,嘗試了幾年后,市場意識敏銳的南豐農民看到木制品市場前景廣闊,于是他們又多方籌資,把廠辦到了廣東、廣西、湖南等國內各地,只要有木材原料的地方,他們都前去考察、辦廠,甚至有的南豐農民把廠辦到了越南等周邊國家。
隨著建筑市場的升溫,他們很快在省外“淘到第一桶金”。有了資金和技術,這些農民企業家們又開始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場,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加大投入,進一步做大企業規模,引進先進的成品生產設備,促使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如今,南豐農民在國內外創辦大小木制品企業達2000余家,直接或間接參與創辦木制品企業的農民達3000多人,解決南豐農村剩余勞動力突破2萬人。紫霄鎮黃龍坑村村民徐平貴兄弟5人80年代初集資1萬元,在贛州開辦了一家木制品加工廠,主要生產單板等半成品,經過近10年的摸爬滾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為了節省運輸成本,擴大企業規模,1991年,他們又多方籌措資金150萬元,在廣東東莞市租用了一個廠房生產木制半成品和成品。如今,徐平貴的企業產品有衣架、家具、膠合板、曲木板等上百個木制品成品,產品出口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1000萬元。
隨著木制品市場的升溫,致使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南豐木制品企業人一方面在適應市場,做大企業的同時,另一方面注重“抱團”發展,減少因競爭造成的內耗。位于廣東、浙江、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南豐木制品企業在同等產品質量的條件下,優先收購湖南、廣西、江西等內陸南豐木制品企業的半成品,同時,這些企業老板大部分有著“同村”、“同族”的關系,有意識形成產業配套。因此,在廣東、浙江、上海等地的大型集團企業的帶動下,極大地促進了在內陸地區木制品廠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銷售在海外、制造在沿海、原料在內陸”的產業發展格局,“產業鏈條”效應不僅拉動了成千上萬個遍布全國各地的南豐農民創辦的木制品加工廠,還解決了2萬余名南豐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紫霄鎮小坪村村民商有榮只身前往浙江打工,由于他勤奮努力,很快從一家膠合板廠的搬運工升為企業生產主管。1996年,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和一定資金的商有榮與兄弟合伙自己干,在廣東佛山開辦了一家木制品企業,經過10多年的經營,如今,商有榮在東莞、深圳、嘉興等地辦了4家分廠,產品大部分銷往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和出口海外,年產值達2000萬元。國內外的南豐木制品企業主大部分與他建立了業務關系,他的公司儼然成為南豐農民在全國各地創辦的木制品企業半成品加工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