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路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幾年來吸引留學人才近萬人
深圳成海歸人才創業樂土
本報記者滑翔
來自市有關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最近5年,深圳“海歸”人員以每年千人以上的增長速度穩步“擴軍”,留學人員已近萬人大關。其中,30%以上留學人員選擇在深圳創業,帶動“海歸經濟”迅速成長。目前,全市留學生企業近700家,投資總額超過21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銷售超億元的企業5家,超千萬元的企業26家。
一個更引人注意的數字是:選擇“回歸”深圳的留學人員,85%以上出國前不是“深圳人”。與“海歸”派并無多少天然“血緣”關系的深圳,是靠什么吸引“海歸”人才紛至沓來、創業安家的?古語云:良禽擇木而棲。“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僅有誠意遠遠不夠,還需要有機制、有政策、有平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事局局長王敏一句話,似乎已經精辟解題。
從特區建立之初的“零”點起步,到如今“海歸”群體“領跑”眾多領域,“海歸經濟”崛起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依托不斷地創新思路、創新政策、創新服務,著力構建“海歸”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公共服務平臺,使這座青春活力的創新之城,成為“海歸”人才向往的創業樂土。
政策創新構筑“引鳳”制度優勢
深圳因移民而成,因人才而興,因創新而盛。
早在1988年,深圳就在全國率先頒布《關于鼓勵出國留學生來深圳工作的暫行規定》,拉開了深圳在引進留學人員政策上屢出創舉的序幕。從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出發,深圳始終致力于優化吸引留住海外留學人員的政策框架,努力形成長效機制,筑起了對留學人員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政策平臺。
資金缺乏,是留學生回國創業最大的“攔路虎”。為留學人員提供“第一桶金”,正是深圳吸引“海歸”人才的政策創新之舉。
2003年底,世界上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抗癌新藥“今又生”在深圳誕生。時間繼續回溯6年,“今又生”的研制者、先后留學美日的基因專家彭朝暉,就是依靠深圳市提供的240萬元啟動資金,創辦起國內首家基因治療研發公司——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像彭朝暉這樣獲得政府資助的留學人員,在深圳為數眾多。
2000年,深圳進一步加大對留學生創業的資助力度。從當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資金,專門用于海外留學人員來深創業的前期費用和啟動資金補貼,在全國開創了重金資助“海歸”創業的先河。幾年來,這一“補貼”額度不斷“加碼”,“海歸”來深創業最高可獲得的無償資助已達30萬元。截至目前,我市已連續7年對377名留學人員的創業項目發放了前期費用補貼,累計資助總額達3456萬元。
“海歸”人才要引得來,更要留得住。對深圳留住“海歸”的魄力和效率,美國加州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毛志榮深有體會。2002年初,通過市政府赴美國的招聘會,毛志榮舉家從美國遷至深圳,應聘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卻遇到了諸如子女上學、辦理駕證、汽車上牌、購買住房、居住證簽轉等具體問題。情急之下,毛志榮給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寫了一封信,對人才引進的相關公共政策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毛志榮的這封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很快,《深圳市海外留學人才居住證管理辦法》出臺,為留學人員頒發海外留學人才居住證,并在其子女入托入學、看病就診、申請租用安居房、申辦企業等諸多方面提供便利。2003年2月,隨著毛志榮第一個領到深圳市海外留學人才居住證,他的“煩惱”隨之一一迎刃而解。
人才強市。在深圳城市發展總體戰略中,引進海外人才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對技術人才實行‘柔性引進’政策,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來深全職、兼職或短期工作”;“鼓勵留學人員,特別是在海外獲得碩士以上學位并在跨國公司重要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工作2年以上人員來深工作”;“用人單位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符合深圳產業發展要求及相關條件的海外人才,經核準后可以個人身份直接辦理入戶手續”……一系列引進留住“海歸”人才的政策,形成了深圳獨有的制度優勢。
創新模式“筑巢”孵化海歸企業
海闊魚躍歡,天高鳥飛遠。
深圳積極加強人才載體建設,以創新思路搭建創業平臺,為留學人員施展才干提供一方寬廣的舞臺。
2001年,深圳在國內組建了第一家中外合資形式的留學生創業園,打破國內留學生創業園清一色由政府包辦的傳統模式,實行“政府引導,企業化運作,留學生管理”的經營模式。針對留學生創業的實際需求,留學生創業園主要發揮了孵化器、項目管理、資本管理三大功能,為入園企業與風險投資公司、上市公司牽線搭橋,解決他們的創業融資問題。
在美國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王濤,就是從留學生創業園“走出來”的成功范例。1996年,王濤帶著“介入醫學導管技術”,來深圳創辦益心達醫學新技術有限公司。在政府“第一桶金”的支持下,他的產品迅速填補國內空白,把價格昂貴的進口產品逼出了國內市場。2002年,王濤的益心達公司進駐深圳留學生產業園龍崗孵化中心。三年后,作為首批孵化成功的企業走出“龍崗園”時,益心達已經成長為國內介入醫學導管的最大生產廠家。對于自己在深圳創業取得的成功,王濤由衷地感嘆:“政府的功勞占51%!”
從2003年開始,深圳進一步整合全市留學人員創業園資源,先后在高新區和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六區建立了8個各具特色的留學人員創業園,使全市創業園總孵化面積達到27.3萬平方米,形成了“一市多園、有園無界、輻射全市”的大創業園體系。為了滿足日漸增多的留學生企業場地需求,市政府還投資3.4億元興建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留學生創業大廈,為更多留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業空間。
自主創新,在獨具“深圳模式”的留學生創業園中得到了精彩演繹。幾年來,從留學生創業園孵化成功“畢業”的企業已有270多家。在入園企業擁有的產品中,225個擁有專利,134個項目擁有版權,超10個項目在國際上獲獎,超20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13個項目獲得廣東省獎勵,75個項目獲得深圳市獎勵。
企業是深圳自主創新的主體。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也就成為深圳因勢利導扶持“海歸”創業的必然之選。多年來,一批不同所有制主體投資參與、運行機制各異的企業孵化器在全市六區相繼產生,目前已經近30多家,總孵化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入駐企業1000家以上,總投資近20億元,吸引海外留學人員500多人。
廣辟渠道主動出擊“網羅”賢能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深圳主動出擊,不斷拓寬海外留學人員的引進方式和渠道,既“請進來”又“走出去”,既“筑巢引鳳”又“出海網才”,形成了多種引才方式并舉的海外人才引進戰略。
以政府名義組團“出海網才”,是深圳的一項創舉,也是深圳一直堅持的吸引海外留學人員的重要方式。從1992年到2005年,深圳先后5次以政府名義組團赴國(境)外招攬賢能。快速持續的經濟發展,兼容并包的移民文化,健全完善的政策環境,“海歸”創業的成功示范,使深圳成為海外學子回國創業和就業的首選城市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深圳5次“出海網才”,共有近3萬人次進場應聘,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海外留學人員“回流”深圳。
“團隊引才”,是深圳“走出去”造就本土英才的一項成功戰略。目前,深圳市機關事業單位中有400多名“海歸”人士走上處級以上領導崗位;在教育系統,僅深圳大學已引進海歸人才100余名;在醫療系統,深圳各大醫院的院長80%以上是“海歸”。他們國際化的視野、先進的理念,為所在單位帶來了重要變化,逐步推進了公共行政人才、公共服務人才的國際化。
“會展引才”,是深圳在國內率先積極探索的攬才新模式。“閃存盤之父”鄧國順,堪稱深圳高交會引來的一只“金鳳凰”。1999年,在新加坡工作的鄧國順帶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閃存盤技術參加首屆高交會,只有打火機大小的“優盤”一亮相就一炮走紅,這使他堅定了回國創辦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的決心。幾年下來,以“優盤”為商標的閃存盤填補了20年來中國企業在全球計算機存儲領域的發明專利空白,朗科公司成為了全球閃存行業的第一品牌和知名制造商。“沒有高交會,就沒有朗科的今天。”鄧國順如是評價高交會與朗科的關系。
據統計,在前7屆高交會上,像鄧國順這樣帶著項目回國參展的留學人員達2300多名,技術項目2000多個,其中成交項目500多個,成交金額200億元人民幣。近兩年,深圳又先后創辦“人才高交會”、“人才文博會”,成為海外人才聚集和智力引進的新平臺。
海納百川聚人才。今年底,一個專門面向海外人才和智力的國家級、國際性人才交流盛會——“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又將在深圳舉辦。大踏步走向國際化城市的深圳,在引進留住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道路上依然步伐堅定,步履矯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