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名城看江門
“二次創業”邁向國家級高新區
——工業名城看江門之高新區篇
實現工業總產值105億元,同比增長53%!實現稅收2.3億元,同比增長69%!這是江門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2006年的經濟數據。
2001年到2006年,工業總產值和稅收的年均遞增率分別達70%和49%!預計到2011年末,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00億元,財政稅收達10億元!這是高新區進入21世紀以來的經濟數據。
多項增幅過半的經濟指標,讓人切實地感受到了“高新技術”的巨大能量和誘人前景。
1992年8月,高新區背負著江門人的富強之夢順勢而立。至2006年底,高新區引進項目累計469個,其中投產252個,形成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支柱產業,成為我市高速發展的一只領頭羊。
15年前,高新區誕生的呱呱之聲,已由實踐證明是江門人的福音;如今,建設工業名市的號角吹遍五邑,高新區本身的發展亦面臨階段性升級和結構性調整的必要;另外,一些發展中凸顯的問題,也必須正視并加以克服。
已經站在高地的高新區,將如何再度出擊,鋪就提速“新干線”呢?
問題就是方向——
有的放矢克服現有困難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高新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產業競爭力不如其他高新區,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附加值較低;高新區目前還存在土地儲量少、用地指標緊張、征地難度大、環保要求高等土地環保問題以及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高新區管委會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和思路。
首先是以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的新定位為指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培育發展新興支柱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重點發展五大主導產業集群,即機電一體化與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生物技術與制藥產業、光源產業。力爭機電一體化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最終成為珠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的重鎮。今后10年在產業發展選擇上將繼續注重培育節能環保、電子材料和精細化工這三大特色新材料產業。
此外,要以資源利用最大化為前提,集約化盤活存量土地。通過提高高新區企業準入標準,增加高新區內土地投資強度,進一步提高工業園土地集約化開發綜合效益。圍繞培育發展新興支柱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規劃,依靠產業鏈的延伸和輻射確保園區企業在園區內外的擴張。以土地轉讓價格和標準廠房租金作為杠桿,把一些成長性好、占地面積小、投入強度大的項目及其龍頭企業、核心企業作為重點留在園區;爭取將投入強度較低,對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要求不高的配套小企業向周邊擴散,并遷出一些投入產出效益相對較低的企業,為重點企業留出發展空間。
高起點再出擊——
現有優勢蘊含巨大發展潛力
作為打造江門工業名城的重要組成部份,高新區的發展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江門高新區位于水陸交通運輸便捷的西江邊,江中、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跨境而過,直通粵西、海南、廣西、大西南以及深圳等珠三角腹地。即將于2008年通車的珠三角城際輕軌鐵路已在高新區預留了車站,將江門與廣佛都市圈、珠海、澳門連接起來,形成以廣州為中心,1小時內珠三角9個城市可以互相通達的“1小時生活圈”。規劃中的廣珠鐵路將為江門打開與內陸之間大運量的聯系通道。早已通航的江門港澳客運口岸,使高新區成為江門市對外交通條件最佳的區位選擇,為高新區的高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產業集聚效應凸現。隨著高新區投資項目的逐步建成投產,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和新材料等四大支柱產業已初步形成,經濟效益快速增長。隨著目前在建34個項目的逐步建成投產和已簽約141個項目的陸續投入,至“十一五”規劃末期,高新區完全有理由完成工業總產值300億元以上,財政稅收10億元以上的規劃發展目標。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目前,園區主干道路已基本建成,道路沿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道路綠化工程基本完成。區內的五邑路、金甌路可直接與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聯通。一批主要建筑和大批工業廠房以及高新區行政辦公大樓等重點配套設施工程建設也已經完成。園區周邊存在多個封閉式管理的大型高尚住宅區,集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于一體的中港英文學校和新英職業學校坐落于園區。一個嶄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區雛形已初步展現;對投資項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
階段性升級——
“四位一體”創建國家級高新區
從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來說,高新區的成立是江門人又一次雄心勃勃的創業之舉;如今,高新區為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和平臺,正打算進行“二次創業”,爭取升級為“國家級”。一旦升級成功,高新區將可進一步提升品牌,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度、用地指標等方面也可優先安排,區內企業會享受到更優惠的稅收政策,屆時,如虎添翼的高新區必將迎來更大實惠。
2006年1月,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作出了用15年時間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基于這一決策,國家高新區被賦予了新的定位: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高新技術產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這個“四位一體”的精確定位,是高新區“二次創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已把高新區列為加快發展的“四大板塊”之一,要求把高新區建成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產業示范區。高新區現已完成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報告的編寫工作,正在完善環評實施方案和起草申請“國家級”報告材料,預計上半年可完成所有材料的準備工作并上報。為配合申報工作的開展,被譽為企業科技創新孵化器的高新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正在進行土建工程,預計年底可建成并投入使用;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準備進入實施階段;高新區正在與科技部屬下單位洽談建設江門科技創業中心工作,并爭取用3年時間將其建設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業中心。高新區還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分別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結構性調整——
向“高產環保”型靠攏
江門高新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產業聚集能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不斷提高。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收緊,環保要求的實施,對高新區發展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新區要實現加快發展,追趕經濟發達地區,現正進行“二次創業”。具體做法是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突破口,通過編制高新區的產業規劃、土地規劃和環評研究等,合理布局高新區。通過建設科技孵化器,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與合作等,全面提升區內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加企業競爭力。通過重點抓好產業招商、大項目招商,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建設速度快、稅收效益好和土地利用率高的企業,提高質量效益。
今后,高新區將實施創新產業集群、創新資源集成、創新體系開放三大發展戰略,使高新區從城郊型經濟向城市型經濟提升,從一般工業、散裝工業向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力爭建成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示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