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后花園里涌動全民創業熱潮 作為省會城市的一塊綠洲,灣里區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特色三邊”發展定位,以創新創業,和諧發展為主題,不斷創新創業方式,拓寬創業領域,全面實施全民創業計劃,努力把灣里區建設成集旅游、休閑、娛樂、居家為一體的現代都市后花園,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截至今年7月,該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1608萬元,同比增長64.9%,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84萬元,增長87%,財政總收入14410萬元,同比增長40%。南昌市的后花園里千帆競發,一個全民創業的熱潮正在形成。
綠色名片打造休閑旅游產業
“春秋戰國古戰場,無限風光戈壁灘”,提起灣里紫清山,以前的南昌市民多數不知,而今,前來游玩的游客成群結對。時任招賢鎮佘牟村村主任的陳會仁動情地說,“自全省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來,灣里區定位‘三區一園’,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紫清山離南昌近,景色又優美,早就想打造成景區,政府推出的系列創業政策讓我有了信心,鄉鎮的支持讓我有了底氣。”而今,陳會仁投入300多萬元,把景區建設成為灣里九大景區之一,景區每年上繳國家利稅3萬多元,帶動了周邊群眾300多人投資旅游配套產業,一年下來村民因此人均增收330多元。
旅游創業,重在精品。
近年來,灣里區加大營銷力度,樹立“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理念,按照建設一批旅游商品、宣傳一批旅游“看點”的要求,鼓勵當地村民創業。以農家樂為切入點,該區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農家樂”農業休閑旅游業的意見的通知》,出臺獎勵措施,對庭院綠化美化、室內凈化亮化,無坑客宰客現象,游客反映良好,年營業收入10萬元、提供稅收1000元以上的“農家樂”,區政府分別予以獎勵。
圍繞景區,服務配套。該區積極引導群眾從事與旅游相關的餐飲、物流、接待等行業,延長旅游產業鏈,打造旅游綜合產業。同時鼓勵群眾開發名茶、茶油、竹藝品、盆景等旅游特色商品,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促使旅游產業實現多種產品互相交融、各類設施配置齊全、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綜合產業。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6.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0%;門票收入397.5萬元,同比增長20.7%;旅游綜合收入2120萬元,同比增長20.7%。
特色產業助百姓走上致富路
灣里區山多田少,森林覆蓋率占全區總面積的70%以上,發展經濟,重點在山,農民致富,關鍵在山。如何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灣里提出了調整農林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林業、果業、茶葉生產,毛竹低改,油茶低改和筍用竹建設五大支柱產業,建立山上“綠色銀行”的新思路,一大批農民投入農林業產業開發中去,鼓起了林農的錢袋子。2007年上半年,全區實現林業年總產值2874.36萬元,農林業經濟已成為灣里富民強區的主導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灣里區鼓勵茶農不斷擴大茶園面積,提高名優茶比重,做大做強“一片葉”。 灣里區空氣質量、水質、土壤構造均特別適合種茶,茶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和加工經驗,紅星鶴嶺茶廠的“洪州白露”牌茗茶還于2004年獲“有機食品”認證。該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在茶葉生產中推行產業化,在公司、基地、農戶之間建立利益共同體,形成了公司與農戶之間雙贏的生產格局。灣里區招賢鎮馬口村黃必忠,看到政府鼓勵茶葉種茶,種得多還有補助,于是他就投入資金在山上種植名茶。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他的種茶面積達到8畝,種茶加制茶,每畝茗茶年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一年光茗茶收入就有1萬多元,目前,該區1100多戶居民進行茶葉種植,茶葉已成為一大特色產業。與此同時,自2007年開始,灣里區還擬新建高標準高山有機云霧茶基地2000畝,并每年新增2000畝,力爭到2011年實現新增茶園1萬畝,年產茶200萬斤,茶銷售產值超4000萬元的目標。
據了解,該區通過大力營造創業光榮的氛圍,不斷完善創業政策,搭建創業平臺,激活創業主體,全區共發放小額貸款300萬元,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人數1500人,新增個私民營企業100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2家,培育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個,從事花卉苗木、茗茶、食用菌、果業等農業支柱產業居民3000余人,有力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李通 熊經緯 記者 吳思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