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婚戀與“離婚經濟”
● 江迅(香港) 在巴黎度假,雖不識法文,仍愛逛書店。大小書店幾乎都是一進門就撞見“羅亞爾”和“薩爾科齊”。總統大選雖早已落幕,以她和他的照片作封面的書,仍擺放在最搶眼球的書架上。法國朋友說,他倆各自的私生活,也讓法國人津津樂道。
巴黎真是滿城空氣中都洋溢著浪漫氛圍,“新生代”政治家在競選中,刻意展現自己婚戀情感,袒露私生活,而選民也樂此不疲,大都認同美女候選人羅亞爾所言,男女之間不需要婚姻來證明彼此相愛,難怪今日法國近半兒童是非婚生子女。
53歲的羅亞爾與社會黨領袖奧朗德相伴25年,有四子女,始終未婚,他倆為政見不同時有爭執,這些年坊間多次聽聞兩人分手的傳言。52歲的薩爾科齊20多年前以市長身份主持一場婚禮時,對新娘塞西莉亞一見鐘情,多年后薩爾科齊和塞西莉亞各自離婚,牽手踏上婚姻殿堂,婚后又各自多次傳出緋聞。在政壇上,這樣的總統候選人可謂新潮了,對傳統的離經叛道卻成了競選資本,這股新風反受選民熱捧。
法國的社會風尚正在東移。在中國大陸,要問時下哪個領域是新的投資熱點,或許誰都不會想到竟然是“離婚經濟”。浙江省杭州有一家“離婚公司”,從事婚姻咨詢,開張才四個多月來生意興隆。開業僅五天后,公司就接到30個咨詢電話,情感疏導(男方有外遇)二例,另簽下三起個案(其中兩起為離婚)的委托合同。前者兩例,一是咨詢了一小時,收費200元人民幣(下同);另一是咨詢了兩小時,收費500元。后者三件委托案各收費3000元,公司僅靠這五件案子就收入9700元。
“離婚經濟”蒸蒸日上
光顧這類公司的大多是有身價、有地位、有影響力的“三有”高收入階層,公司對離婚案中財產分隔數額大的,往往還會收取分割財產的1%至3%的費用,這無疑是淘金于婚姻危機了。這家只是分公司,其總公司在上海,成立于2004年,由于需求猛增,在各地已有28家分公司粉墨登場。
在杭州,35歲以下的夫妻近年離婚率大幅上升,每年以增加三成的速度發展。前不久,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一項調查顯示,25%的創業女性都離了婚或曾經離婚,其中80%是在創業后離婚的。記得,美國的女性運動曾經有一句口號:要面包,也要玫瑰。中國創業女性有了“面包”,卻丟失了“玫瑰”。
目前,婚姻頻臨破裂而走進婚姻咨詢室的人群比例中,有一半是20多歲的年輕人。全國婦女聯合會婚姻指導師項目督導員胡慎之教授認為,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人,已經成為社會離婚高發人群。今年他已經接待20多名這類夫妻的婚姻咨詢。他們大多是“閃婚”一族,認識才兩三個月就“閃電式”結婚。真是結婚“閃”,離婚也“閃”。
離婚再婚 多了浪漫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專業辦理婚姻案件的寧媛律師,今年來接到這類人群的離婚咨詢特別多,每月至少20多人次,委托辦理離婚的就有九件,而去年全年才兩件。最近,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提交了一份關于家庭健康的調研報告披露,西方的生活態度正在東移中國,離婚率不斷上升。在北京,每當兩對新人結婚,就有一對舊人離婚;在全國范圍內,從2000年到2005年,離婚人數上升了67%,達200萬人。 結婚和離婚成了尋常事,離婚了又再婚,這個社會多了浪漫。有名有份的夫妻,背后有無名無份的婚外秘密。離婚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嗎?感情枯竭了,戀情遺失了,名份還重要嗎?當代男女似乎經驗都豐富了,在戀愛開始前,心里已暗地里為這段關系定下限期。盲目聲稱為一生一世,為天長地久,都知道根本就是不務實的。其實,不是不愛,也不是很愛,才是大部分人的感情生活,愛情并非只有兩極。
有趣的是,離婚可以成為一種“兒戲”。去年去遼寧丹東市采訪,聽說這樣一件事。振安區同興鎮80多位教師在見面時改變了問候語,過去說“你吃飯了沒有?”“在忙啥呢?”后來竟然改為“你離了沒有?”“怎么還不抓緊離啊?”
這問候語不是互相開玩笑。當時,確實有60多名教師離了婚。事緣區教育局下達一個文件,有九個下崗名額,需考核決定淘汰誰,上崗考核中凡離異或喪偶且撫養未成年人的,可以不通過考核直接上崗。原本是人性化政策,卻被教師鉆了空子,絕大部分教師離婚了。民政局人員說,離婚證不能不發,他們都是自愿離婚的,符合法律要求。離婚瀟灑、隨意,這世界變化也太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