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點家居,凈化空氣,美化辦公環境……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養花的尤其是養盆景的人越來越多,花卉業也日益紅火起來。但隨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些花卉比較嬌貴,一旦病了很難解決,于是植物醫院應運而生。
需求缺口漸顯
正在北京陶然亭花鳥魚蟲市場淘“寶貝”的一位老顧客,對植物醫院很感興趣。他說:“平時養的花草要是生病了,主要是靠自己的經驗去解決。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再去找周圍也愛養花的人請教、切磋。”他指著一盆豬籠草說:“像這樣的品種都不敢養。一來是不熟悉,實在不知道怎么養,二來這樣的花要是生病了,不光自己不知道怎么辦,周圍人都沒辦法。”
植物看病難,不光消費者在抱怨,商家也在抱怨。在陶然亭賣室內花卉的一位店主告訴筆者,自己賣的“主要是價格較低的傳統花卉,高級一點的買的人很少。因為懂的少,多數人也就圖個好看,養不了幾年。”對于自己的“醫術”,這位店家倒是頗為自信:“這么多花在我店里,多少也懂點。”但對于開植物醫院,這位店主就不那么有信心了,“小災小病還可以解決,真遇到大問題,我也沒辦法。”
在北京玉泉營花卉市場,一對正在為家中的蘭花購買除蟲藥的夫婦,并不知道哪里有植物醫院。“如果有的話最好離家近點,要不像這里這么遠,開車還不夠油錢呢。”對于剛買的藥,他們也并不確定是否對癥,是否有效。像這對夫妻一樣,絕大多數在此購物的消費者并不清楚如何處理自己的生病植物,很多人表示,如果自己養的花草出了問題,垃圾桶將是它們的歸宿。
植物醫院究竟有多難找?通過一些黃頁網站可以了解到,在動植物醫院的分類中,植物醫院的數量僅僅是動物醫院的零頭,而且有些植物醫院也并不對城市居民開放。比如,北京市豐臺植物醫院,就是“主要為本地區的農民服務,不處理城市居民的室內植物,主要的業務是提供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城市的室內植物處理不了。”
市場初具雛形
在玉泉營的花卉市場,一些專門為室內植物提供肥料及除病藥物的店面引人關注。這些店面以銷售供室內植物使用的花土、殺蟲劑、肥料為主。當遇到顧客為花草前來買藥,大多數店家可以簡單地指點顧客。而且這些店的進貨成本、出清壓力,商品的保質期與維護,都要比周圍的花店壓力小很多,如果從該行業退出,所花費的成本也相對較小。
但是,對于是否開辦“植物醫院”,大部分店家還心存疑慮,“叫‘醫院’可能會引起麻煩,不光以后出了糾紛不好辦,辦理執照的時候也不方便。”
消費者的觀點卻與商家的看法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絕大多數被采訪者表示,如果自己居住的小區附近有植物醫院,他們很歡迎,而且如果價格合理,他們會經常光顧。究其原因,一位年輕消費者道出了心聲:“現在人買花不光是為了養著玩,更多是把花當作室內不可或缺的裝飾品。平時給花澆澆水還應付得來,要是真生病了,實在是對付不了。植物雖比不上寵物,但也是有生命的,花了錢買來的,真死掉了也會很心疼。”在問及希望植物醫院提供的服務時,大部分受訪者希望植物醫院也應該學習動物醫院的經驗,除了本身的業務外,開展植物美容、銷售一些與種植植物相關的小玩意。
發展空間較大
雖然傳統從業者還心存疑慮,但植物醫院這個新興行業已經開始發展。在上海、濟南,有多家植物醫院已經掛牌營業,他們的營業范圍主要是治療、護理室內植物。有些植物醫院甚至已經深入到居民生活的小區之中,不僅方便了居民為自己心愛的植物求醫問藥,也讓短期旅行的家庭不再為家中的花草擔憂。在外國,類似的園丁服務早已相當發達。對于住房以居民區為主的我國,這樣的植物醫院顯然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為新興行業的植物醫院,為當前創業者開拓了一條新路,不僅方便了消費者,對整個花卉產業鏈也將有積極的影響。盡管還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但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相關的規定必會逐漸完善。現階段,從業人員一方面要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提供優良的服務,才能在市場中得以立足;另一方面,也應規范與消費者之間的責任與義務關系,規范協議,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文/本報實習生 程啟飛 周 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