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順“嫁接”洋快餐模式賣正宗 老字號借力旅游拯救北京小吃
商報訊(記者 者婧 實習記者 吳文治)說起北京小吃,老北京人自然會津津樂道,但如今的北京小吃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遇發展之困。“南來順的小吃有70年的歷史,但只有老北京人熟悉,此次首次針對旅游市場推出小吃宴,目的是將以北京小吃為代表的京味文化發揚光大。”昨天,清真老字號南來順宣布,與京城旅行社聯合推出正宗小吃,也是北京傳統小吃第一個自尋“突圍”之舉。
清真老字號南來順與旅行社合作開發北京小吃宴正式啟動。將傳統北京小吃進行市場化運作,借旅游文化拯救北京小吃流失是老字號的一大創新。
北京作為首都和國際化大都市,不僅匯集了全國各地名吃、風味,同時也迎來了世界各地的異域風情,相比較而言,北京小吃更多的卻留在了對老北京的回憶中,除了受現代時尚的沖擊外,北京小吃出自傳統手工,耗時耗力,許多品種因無傳人接近流失,如何拯救北京小吃是北京老字號及飲食界迫在眉睫的課題。
“為借助旅游拓展市場,南來順把小吃做成‘宴’,并吸收洋式快餐的模式,推出30元、48元、68元三個價位的‘小吃套餐’。”南來順總經理范嘉明告訴記者,北京的傳統小吃有200多種,一些外地游客到北京后想品嘗這些小吃,但是有時會遇到不正宗的產品,甚至會對北京傳統特色小吃產生誤解。“我們和旅行社合作,在逛胡同、游金街等旅游線路中,增加南來順這樣一個飲食文化點,可以保證游客嘗到正宗的京味小吃。”
“有的游客對北京傳統小吃的了解,僅限于豆汁、焦圈、豌豆黃等耳熟能詳的品種。”范嘉明表示,南來順此次推出的小吃宴,除了傳統的炒麻豆腐、姜絲排叉、馓子麻花外,還挖掘出了十幾種已經失傳的如炸回頭、蕓豆卷等傳統小吃。這種套餐的推出,既方便北京人選擇不同價位的小吃組合,又使游客嘗到品種多樣的地道小吃,更多了解北京的傳統小吃。
“北京小吃的發展目前也有自己的局限因素,比如一些非常傳統的手工活,或者傳統的師徒相傳制度都需要其自身研究發展出路。”一位老字號負責人表示。由于傳統手藝的失傳和制作工藝的守舊,再加上運作模式的單一,京城傳統小吃面對粵菜、川菜等各大菜系的強勁發展勢頭,領地卻在不斷收縮。一年前,10余家前門小吃搬入了“重生基地”后海九門,但其組織者過于市場化的操作卻讓包括爆肚馮在內的7家小吃掌門人感到“水土不服”,北京小吃公司化操作也一時間遭到了多方質疑。“北京小吃應該面向市場,擺脫‘坐商’的傳統模式。”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認為,此次借助旅游推動北京小吃的發展,讓北京小吃成為旅游的亮點,則不失為一次可行的嘗試。
已搬遷到后海的“九門小吃”,是北京小吃自我振興的一個先例,其負責人認為,“現在人們品嘗小吃吃的是感覺,商家應該注重小而精,南來順此次套用西餐模式就體現了這一點。”同時,這位負責人指出,南來順的小吃宴應該創新,比如增加烤鴨,這樣才能稱為“宴”。另外,也要不斷完善小吃宴的品類,針對旅行社的小吃宴注重展示,而面向百姓和白領的注重營養配餐。
專家說法
傳統口味 與現代管理結合
北京老字號協會劉滿來副會長表示,南來順機制改革后應該和現代經營方式嫁接,走連鎖經營、特許加盟等形式,利用無形資產加快發展。護國寺小吃、慶豐包子等是走連鎖發展比較成功的例子。“連鎖經營,應該是文化連鎖、技藝連鎖,要保持傳統小吃的風味,保持招牌的含金量,這就需要加強管理。可以通過定期評比、競賽等活動,淘汰一些變味的門店。”同時,劉滿來指出,南來順等老字號,也應該注意地域風味特點的局限,不斷創新,克服外埠發展受困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