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導致巨額贊助費成為水漂
為什么北京奧運引得眾多中外企業角逐,商機的關鍵點究竟在哪里?
這里,我們通過五個時間分段來分析2008奧運商機,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類似拋物線的博弈線路。然而,在每一個關鍵點上的企業角逐卻是復雜的。
第一輪博弈:誰成為北京奧運贊助商?
時間: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
北京奧組委公布的項目中所涉及的包括家電、辦公設備、紙業、乳制品、物流、快遞、輪胎、互聯網內容服務、通信網絡設備、旅游/接待、啤酒等市場均向企業開放。此舉意味著形成奧運博弈的第一輪階段:爭取成為奧運贊助商。
但是關鍵點在于: 企業是否簡單地交納巨額贊助費,就可以拿到資格認定?
其實,奧組委還有更苛刻的標準:如企業的資質因素;保障因素;品牌因素;推廣因素等。因此部分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第二梯隊的贊助商大名單中。
的確,當2008年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億人收看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時,企業品牌將會以怎樣的速度掃蕩世界各個角落?
第二輪博弈:如何擺正奧運身份?
時間: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
拿到2008奧運贊助商資格,還有沒有挑戰?
2008奧運的贊助商計劃還出現了一個特例,那就是先后簽約了百威、燕京和青島三家啤酒贊助商。這一做法似乎有悖于奧運市場開發一貫的“排他性”原則。但從中可以推想,這應該是啤酒行業競爭慘烈、本土化傾向鮮明、各大品牌互不相讓的結果。
問題是失去“排他性”庇護的燕京和青島啤酒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如何能在與其他兩個競爭對手的激烈競賽中占得先機,至少也要實現多贏,這是擺在燕京和青島面前的復雜課題。
另外,拿到2008奧運贊助商資格后,企業實際上還需要投錢,告訴市場:我是奧運贊助商,我的產品是國際認可的。
第三輪博弈:臨陣磨槍
時間: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
據一位中國奧委會市場開發官員表示,相當多的中國贊助企業在贏得贊助資格后,忽視或無力進行后續營銷開發。那么,這些企業在最后一年如何沖刺,即使臨陣磨槍,如何做?
就企業而言,應圍繞自己的品牌理念,根據奧運會所能提供的營銷便利,加大力度和公關公司、媒體合作做一些市場推廣活動。
第四輪博弈:眼球經濟的17天
時間:2008年8月8日晚至8月24日。
在歷屆奧運中,“眼球經濟” 都創造了令人驚喜的奇跡。那么,企業如何利用或創造17天“眼球經濟”?
金六福的“奧運福、金六福”營銷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這家企業擬在奧運會期間,贈送金六福“福旗”,賽后擺上奧運健兒慶功國宴。試圖基于自己的“福文化”對奧運精神進行重新定義。通過金六福,我們發現抓住17天“眼球經濟”關鍵在于:
1. 奧運文化為我所用:與本品牌核心價值迅速融合,創造產品視覺沖擊。
2. 迅速鎖住有效注意力: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整合奧運會期間傳播有效注意力。
3. 迅速創造注意力:讓消費者迅速產生本品牌與奧運之間的聯想。
另外,還有其他的17天的快速反應方向,如策劃奧運期間的營銷活動;在奧運期間選擇性地再贊助一些奧運轉播節目或在奧運節目中插播廣告;期間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或獎勵,推出贏奧運門票有獎活動等。
當然,17天商機不會給每一個企業同樣的回報。
第五輪博弈:后奧運時代的商機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17天的奧運會商機,而是更看重后奧運時代的中國市場。我們現在比過去對中國市場更感到激動。”GE中國前CEO孫禮達曾告訴我們。那么,中國企業的后奧運時代又應該怎么走?
1. 提升內功實力
贊助權2008年底到期,中國企業和奧運的結緣會“馬上撤兵”么?中國的大部分企業沒有足夠的綜合實力和長遠的預算體系,以為贊助就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風險回報。但恒源祥董事長劉瑞旗卻透露,已經開始準備2018甚至2022年可能在中國舉辦世界杯時的贊助預算。
2. 繼續贊助事業
伊利集團品牌管理部總監江天指出,奧運營銷本身周期就至少3年,絕不是17天后就可以鳴金收兵。奧運后還會有更多的世界頂級賽事考驗中國贊助企業的整體運籌帷幄能力。中國企業也應提前做好準備,使奧運商機帶來的利好方向,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無限延續。
現在,中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力及需要參與到各級重大賽事之中,如NBA中國賽、F1方程式大獎、F1摩托艇賽、DTM房車賽、中國網球公開賽,還有國內足、籃、排球聯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