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成立,清華科技園的建設正式啟動;
2003年10月,清華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惟一的A類國家大學科技園;
一個月前,清華科技園又被命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
今天,清華科技園主體園區全部建成,形成了以北京主園為主,輻射上海、昆山、南昌、西安、咸陽、沈陽、威海等全國各地的園區網絡。經過了13年的發展,清華科技園通過聚集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聚合創新能量、聚焦重點行業企業,實現孵化創業企業、培育創新人才、推動技術轉移三大功能,向著聚變出世界一流企業、技術與人才,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園的目標穩步邁進。
“聚集”凸顯集群軟實力
雙清路和成府路交叉的清華這塊三角地,向來不乏來自國家、社會各個層面的注意力:清華科技園作為中國大學科技園中惟一的A類園區,匯集各種創新要素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5公頃的土地上,清華科技園建設了69萬平方米的研發商務樓群,營造了一流的創新環境。4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及相關機構駐扎在此,其中包括以美國太陽微系統公司(SUN)、寶潔公司(P&G)等為代表的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機構;以谷歌(Google)、搜狐(Sohu)等為代表的10多家納斯達克(NASDAQ)上市公司;以同方、紫光等為代表的國內高科技上市公司;以光盤、液晶工程技術中心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園區內100多家創新企業擁有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其中若干技術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例如,凌訊科技公司在無線寬帶數字通訊、數字電視等領域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其科研成果為我國實現2008年奧運會數字電視直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產業化基礎。
“聚集”形成了特殊“軟實力”,其“聚沙成山”的威力在一組數據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2000-2005年的6年間,清華科技園總資產從5.18億元增長到32.04億元,增長618%;收入從413萬元增長到7.25億元,增長176倍;凈利潤從216萬元增長到5482萬元,增長25倍;主體園區建筑面積從9.1萬平方米增長到55.4萬平方米;入園企業從98個增加到436個;孵化面積從8800平方米增長到21750平方米;在孵企業數量從30家增長到170家。
“聚焦”尋找資源發力點
清華科技園的眼睛向外看,更要讓外面的目光看過來。據科技園副主任羅建北介紹,“聚焦”分幾個層面:首先是政府資源的聚焦,其次是大學資源的聚焦。這包括大學的成果、智力推動產學研的合作。第三是海外聚焦,主要是對海外資本的吸納。
作為政府積極推動的大學科技園事業,清華科技園有強大的高校背景和政府資源,其建設和發展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清華科技園地處北京高校聚集區,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數十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遍布周圍。而建在清華的中國教育和科研網絡中心,更是為之提供了四通八達、連接全國和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中國最大、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區。清華大學為清華科技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支持,門類齊全的學科建制,浩瀚繁博的圖書典藏,先進方便的實驗條件等,所有這些資源,在園區里聚焦到最需要發揮作用的企業中,從而讓資源釋放出應有的力量,促進企業資源要素的配置合理化,幫助企業迅速成長發展。
2006年9月12日,清華科技園啟動了“鉆石計劃”,在未來5年內從園區企業中甄選20家“準鉆石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以期打造出一批世界級的“鉆石企業”。這些企業將集中在對國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行業,如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
“聚合”碰撞產生創業氛圍
聚合是最難的。聚集是物理現象,而聚合是化學現象。“清華科技園的‘聚合’要改變的是骨子里的東西。”羅建北說。
首先是企業和大學的聚合。在中國,大學里有很多創新資源,如果那些擁有高端核心技術的企業和大學結合的話,就能夠促進企業高速成長。
其次就是企業間的聚合。“我們的很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跟其他企業合作的必要性。清華科技園要側重推動這一‘聚合’反應,就是企業和科技中介機構的聚合。”
事實上,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交流碰撞的文化氛圍,給硅谷內的各個要素提供交流機會。因此清華科技園不僅僅提供互動的平臺和場地,而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互動交流的環境,來推動和促進清華科技園各要素間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各個要素之間的交流碰撞產生新的火花和思想,使之成為新合作和新產業鏈條的重要組成,聚合效應給園區企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潛在機遇。
“聚變”實現“場”效應
清華科技園把最好的頭腦聚集在一起,就此形成“創新場”,在“場”中,思維通過密集、頻繁的對撞,產生高位階的思想化合。“我們希望在清華科技園中成長出國際級的企業,成就中國企業的‘聚變’”。經驗證明創新的源頭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聚變式飛躍。“有了這一切,最終可以期待到2011年清華科技園將發生的‘聚變’:成為世界第一流的科技園,走出微軟、英特爾、Google這樣的世界一流企業,與Internet網、奔騰微處理器等比肩的世界一流產品,像韋爾奇和比爾·蓋茨那樣的世界一流企業家。”
清華科技園用“聚集、聚焦、聚合、聚變”的“四聚”發展模式詮釋了集群視角下的創新載體建設和發展,從聚集到聚合,從聚焦到聚變,清華科技園正在成為國家重要的創新源頭。商報記者 姜琳琳/文 趙振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