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7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9億 改變7萬人命運 東北網1月27日電 1月23日,于沐涵手捧兩萬元錢,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到了哈爾濱銀行利達支行,提前償還該行為其借貸的小額貸款。他說:“是哈爾濱銀行的小額貸款幫助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我現在所經營的公司雖然還處在發展階段需要資金,但我想用這些錢去幫助那些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下崗職工。”記者從哈爾濱銀行利達支行了解到,截至2007年12月31日,該行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1469筆,金額19694萬元,貸款余額為7816萬元,有效帶動7萬余人實現就業,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那些憑借著小額貸款創業成功的下崗人,除了按時償還貸款外,還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下崗人。近日,記者采訪了部分借貸者,深切感受到這些人最樸素的誠信觀。
創業故事:“從頭再來”也豪邁
下崗10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于沐涵終于在哈爾濱銀行小額貸款的幫助下圓了自己30年的夢想——創辦了天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少年的時候于沐涵就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只要是與音樂有關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嘗試。到了參加工作的年齡,于沐涵剛進某大型企業工作,該企業就瀕臨破產。無奈,他于1996年下崗并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在外漂泊了幾年,2006年回到家鄉后,于沐涵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直到2007年在街道辦事處的擔保下,于沐涵借助哈爾濱銀行的小額貸款辦起了小倉買店。積累了一部分資金后,憑借著自己頑強的創業精神,于沐涵在周圍朋友的幫助下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和音樂相關的公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于沐涵的公司已經與駐哈爾濱市的多家知名大企業建立了業務聯系,公司辦得有聲有色。
從兩萬元起家,到擁有自己的公司,于沐涵說,成功對他來說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對于他來說最大的欣慰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他說,創業成功后不會忘記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們,他會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工作。
在香坊區安樂街道辦事處絕緣社區,提起“勞模酥餅”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制作者、面食店老板王英本是一名下崗女工,憑著頑強的韌勁和刻苦的學習,不僅實現了再就業,還為8名下崗姐妹提供了工作崗位,并于2007年獲得了第三屆微型創業獎暨2007中國銀行業協會(花旗集團)微型創業獎”的“城市服務業”入圍獎。
47歲的王英曾是市電車公司工人,在崗時多次獲得本系統先進稱號,所以社區里的居民都親切地稱她“勞模”。1994年她和丈夫雙雙下崗。1996年,王英拿出家里僅有的幾百元錢在樂園街早市租了一間不大的小房,開始創建她的面點店。剛開始,她只能做幾種家常饅頭,和愛人辛辛苦苦忙活一天也只能賣出50多公斤白面。天性聰敏的王英和愛人分析其中的因由,覺得問題的關鍵是自身技藝有限,不能用品牌面點來招攬更多的顧客。于是,她下決心去學習面點制作技術。為了學藝,這些年王英吃盡了苦頭。一次,她聽一位顧客說在吉林吃過一種小酥餅,特別好吃。她立刻打聽廠家地址,趕去吉林學藝。2007年,通過絕緣社區的擔保,王英夫妻二人辦理了小額貸款,擴大了營業面積,增加了經營項目,面食店面積已超過100平方米,中西面點品種超百個,每天至少能賣掉150公斤白面,年收入可達二三十萬元。
生意好了,王英沒忘記下崗姐妹,她為下崗女工們辦起了免費面點培訓班。王英除了耐心教姐妹們制作各種糕點技藝外,對留在自己這里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所付的工資要比其他人額外多100元。王英說,我也是下崗人,最知道下崗打工的滋味,將心比心,我應該盡量扶她們一把。如今,已有8名下崗女工在王英的面食店里得到了崗位,20多名下崗女工在這里學會了面點制作手藝。
19694萬元鑄就創業“翅膀”
2007年10月26日,“第三屆微型創業獎暨2007中國銀行業協會(花旗集團)微型創業獎”頒獎典禮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哈爾濱銀行利達支行作為小額貸款的專業支行,由他們選送的創業明星王英、王金萍、范劍非憑借著2萬元的創業貸款和永不放棄的創業精神獲得了“城市服務業”入圍獎和“創新創造”特別獎入圍獎。哈爾濱銀行行長郭志文說:“幫好一個下崗人員,就是救了一個家庭,也是為社會創造一份和諧穩定,這份工作很重要,也非常有意義。銀行不能嫌貧愛富,作為地方銀行,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小貸款,大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額貸款多方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一步凸現出來:一人創業帶動多人就業。據哈爾濱銀行利達支行劉行長介紹,哈爾濱市申領小額貸款實施創業者,平均一萬元可以帶動3.6人就業。小額貸款扶持創業促進就業的積極效應在哈爾濱市初步顯現,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小額擔保貸款扶持,使近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帶動他人就業。
培養了創業沖動意識,激發了創業激情。正如于沐涵說的,下崗使他的人生充滿“艱辛與無奈”,創業讓他“重新認識了奮斗的真諦”;王金萍說,創業“可以自己說了算,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王英說,創業能夠使我闖出“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相關專家說,小額貸款培育發展了“草根經濟”。“草根經濟”就是技術素質、家庭收入、自有資金、創業經驗比較低甚至等于零的人的經濟,但又是大多數處于基層的人、有待長期關懷和扶持的群體的經濟。沒有“草根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就沒有經濟發展大局的穩定,就不可能構建和諧社會,調動民間資本投入的積極性。一人創業不僅帶動了多人就業,而且還帶動了自家、親友甚至其他民間資本投入的積極性。
誠信,向親戚借錢也要還貸
記者從哈爾濱銀行利達支行了解到,2003年該行為下崗失業人員開辦小額擔保貸款以來,已為7萬余人提供總額19694萬元貸款。2006年借款者的還款率達到了9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創業失敗者,或通過向親戚朋友借款,或重新就業后還貸。記者采訪了部分借貸者,深切感受到這些人最樸素的誠信觀。
2004年,王金萍通過兩萬元小額擔保貸款做小買賣,成功后的她不但及時還清了貸款,還主動向民政部門申請取消自己家的低保,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王金萍說,國家已經幫助了我,雖然我家窮,但做人還是要講誠信,就算我做生意賠了錢,向親戚借也要還上貸款。從事多年小額貸款的信貸員浩然對記者說,通過他經手的小額貸款戶就有800多戶,其中100多戶都陸續到了還款期,他們大多是主動來銀行還款,有時信貸員凌晨還會接到還款戶的電話。利達支行劉行長認為,窮人更有誠信,因為窮人普遍經過一些苦難,更珍惜政府的扶持,哪怕只有幾萬元。因此,只要是確實想創業的失業人員,他們都會及時給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