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1960年開始實行8小時工作制,至今已48年。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副校長姒健敏建議,8小時工作制已帶來一些問題,有必要實施改革,建立起按勞動種類分類、按勞動需要分時段、全國統一的6小時工作制。(3月19日《浙江日報》)
建議好不好?真好。活少干了,錢還不少拿,打幾個燈籠能找到這等美事?掰著手指頭腳指頭數數:保護了身心健康,提高了生活品質,增加了工作崗位,據說對緩解城市交通也能做出“閑人”的貢獻,這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舒坦嗎?
對這個“幾十年不遇”的建議,有人拍巴掌叫好,卻也惹得相當一批人很不高興,說什么難聽的都有。什么“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院派”啦,什么嘩眾取寵的餿主意啦,誠可謂“唾沫與板磚齊飛,嘲諷與謾罵俱在”。這是咋了嘛?難道大家香臭好賴都分不清了?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仔細咂摸咂摸,對姒副校長的建議,很多人并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不過是基于一種最簡單的情緒罷了:目前8小時工作制在很多地方還是空頭支票一張呢,很多人休個節假日、雙休日和年休假都成問題,還談什么6小時?
姒健敏認為,可以按行業分時段地“8變6”,比如分成政府和國家事業單位,企業和商業,工、礦、農業,文娛、服務業等幾個類別。但隨便瞇著眼睛想想,也能猜到那將是怎樣的一幅圖景:最雷厲風行的肯定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企業。大量的私營企業、礦區,還是外甥點燈——— 照舊,就像他們今天隨心所欲地加班突破10小時、12小時甚至16小時那樣。而對于廣大農民,這個規定更是個擺設,農忙農閑哪管得了這套?而對文娛、服務業等,就更是“鞭長”得沒譜,“莫及”得一塌糊涂。
也就是說,就現在的狀況,這個建議如果施行,最大的受益者恰恰就是目前享受工資、休假待遇最充分的群體,對勞苦大眾來說,不過墻壁上又畫了個更大的燒餅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