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掃墓代替出行計劃 舉牌銷售墓地又增多
今報訊(見習記者 鄧麗婧)清明將至,傳統悼日又來,加之今年首次將其列入法定假期。不少人利用這三天的假期回家祭祖,補償以往工作忙沒時間對已故親人的哀悼。
4月3日,提前“掃墓”
這幾天,火車站和汽車站里不少來咨詢提前買票的人。其中一部分是為了清明提前訂票的。老家是山東的張大爺就是其中一個,據他介紹,他跟隨兒子來沈陽幾年了。每年都是因為兒子工作忙,清明不能回家掃墓。“這下,清明放假三天,我就琢磨著問問票,回老家。”說著,老人還流下淚水。
據調查,像張大爺這樣的還不少。當然,外地來沈的占一部分比例,沈陽本地市民有這種情況的也很多。像原來老家在新城子等城邊地區,坐車往返就要三四個小時,如果不趕上周末,根本沒有時間祭奠。
年年如此,以至于現在的小孩子根本不知道清明節的真正含義,只記得那天可能會清掃烈士陵園。所以,今年的三天假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少年輕人也放棄了出行的計劃,加入了“掃墓團”。大部分人都準備4月3日晚上出發,清明節一早就去祭奠已故親人。
新式祭奠,漸成“大勢”
昨天,記者在北行采訪時發現,手舉墓地牌子的銷售人員增多,不但有免費接送車,部分還增多了一些優惠條件。從他們口中了解到,之所以墓地現在銷售這么火熱,就是因為人們傳統思維發生改變,不少人趁著這個假期會將以往土葬的已故親人轉移或合葬到指定墓地去。當然,也有不少人因為條件好了,另行選新址。
另外,祭奠的新形勢在清明前流行開來。記者在一些花店了解到他們正儲備黃菊的數量。“不儲備脫銷,而且節日前一天就得開始包裝,要不第二天來不及。”寧山路和黃河大街交會處的一位花店老板介紹。
從去年發展趨勢來看,山火等傳統燒紙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掃墓團”更喜歡一些新型方式:一個果籃、一束黃菊,情感中又不失文化。此外,民政局發起的樹葬活動也很受市民的推崇。前幾日,在二經二派出所對面某小區墻上貼出的樹葬通知,有很多過往的人看,并打電話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