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受益者
1962年開始創業的魯冠球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商人,他說:“我不承認我是浙商,我不是商,我是名正言順的企業家,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代企業家。”
但無論魯冠球是商人還是企業家,他的成功軌跡,卻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取得成就的真實寫照。對于改革開放,魯冠球確實感觸頗深,“正因為有了改革開放,萬向才有今天,我是改革的受益者、實踐者,也是見證者”。
“1969年,我創辦人民公社的農機廠,到改革開放前我們還沒有倒掉就已經算很幸運了。”回憶起過去,魯冠球感慨地說,“改革開放對萬向而言,最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就是市場經濟。90年代,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我們開始偷偷摸摸地走出去(國外),但現在國家大力支持我們走出去,萬向的國際業務也從國際營銷轉向國際生產,實現了優化配置國際資源。”
魯冠球堅定地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哪里有我們的今天,講得大一點,改革開放就是把國門都打開了,大家都可以走向世界,自由發展。而這在我剛剛創業時都是不敢想象的。”
社會責任人人平等
根據胡潤發布的2007年中國慈善榜,魯冠球及其家族2003到2007年,幾年間共向教育、扶貧等慈善事業捐贈善款達到2760萬元。胡潤說,他之所以制作這個榜單,是為了讓人們了解中國民營企業家在事業上獲得巨大財富后,他們承擔了怎樣的社會責任。而在今年兩會上,社會新階層代表的這些富人們有怎樣的社會責任也成為外界熱議的焦點。
而魯冠球作為新階層界元老級人物,他對于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則有著獨到的見解。“社會責任是全社會都應盡的責任,只有每個人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這個社會才會發展成為一個繁榮、清潔的社會,才會擁有新鮮的空氣、純凈的水源……大家才會有一個安全、寬松的生活環境。而且,它不單純是在中國,更應該是全球的眼光。”
在魯冠球看來,要做善事首先要能賺錢,如果連自己都不能養活,那談何幫助別人呢。但并不是只有錢多了才能去做善事,因為一萬塊錢可以用于慈善事業,一個億也能做慈善,無非是數字多少的問題,只不過財富多了可以去做更大的慈善而已。
面對外界對于富人做慈善目的的議論,魯冠球坦然地說:“企業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做慈善就是一種責任。對于一個成功的企業來說,這是必須要做到的。科學發展觀就教會我們如何科學地賺錢和持續地盡社會責任。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是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的。”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