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創業起點比溫州高
昨日,“溫州創業模式”報告會舉行新聞通氣會。
20多年前,武漢人還在細數自己口袋里有多少斤糧票時,溫州人已經開始“千山萬水覓市場、千軍萬馬辦企業”了。
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人高調發展市場經濟,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后的每一次經濟轉型,溫州人都憑著超前的商業意識和經驗,準確把握每一次市場機遇,一路走在全國前列,一路也經歷了艱難曲折。
學界由此總結出了溫州模式:放手發展市場經濟、民營經濟,以農民為創業主體,以家族企業為主要形式,小本起家,區別于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蘇南模式。
今天,武漢已掀起“全民創業”熱潮。劉愛芬認為,武漢現在的創業起點、環境都比當初的溫州要好得多。
武漢不可能克隆溫州
武漢可以走溫州的老路嗎?劉愛芬坦言:“武漢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但武漢不可能克隆溫州。”她說,曾經有很多城市學習溫州,想“重新打造一個××地的溫州”。就武漢來說,溫州開始全民創業時和武漢的歷史背景完全不同,溫州人的性格與武漢人存在差異,溫州的文化與武漢也有區別,武漢注定比溫州擁有更高的起點和更好的創業環境。
艱苦創業和創新不能丟
“溫州人當年創業,能有幾百元起步,辦個家庭小作坊就不錯了,現在武漢人創業,動輒幾百萬起步,辦大企業。就算有實力辦大企業,也要做好能吃苦的準備。”
她認為,艱苦創業的意義在當今社會更加深刻,除了能適應艱苦的環境,還要有能承受挫折和逆境的能力。而不斷創新是溫州人成功的另一個法寶,在武漢同樣管用。
全民創業不能犧牲環境
她擔憂地說,溫州當年全民創業,付出過很沉重的代價,那就是對自然資源消耗過度。武漢的遠城區創業,和溫州當年起步時比較相似: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但自然資源豐富,如果不注意保護,也可能會犧牲環境資源。
市場監管不能放松
溫州的全民創業大體經歷了三個過程:第一階段創業講究數量迅速增加,結果放松了市場監管,于是出現“溫州只產水貨”的時期。第二階段創業開始講質量,注意品牌的打造,結果10年間出現了100多個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現在溫州已經進入第三次創業階段,講究從做大到做強,從創業向創新轉變。她認為武漢的創業可以借鑒此模式,加強市場監管,避開中間的彎路。
|